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述评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预防治疗策略
何小舟, 付嘉钊, 周萃星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79
摘要(13) HTML(7) PDF 155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异种移植是解决人类器官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异种移植经历了早期尝试和不断进步,目前已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管理较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更为棘手。为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抑制策略,如使用基因修饰猪供体、使用传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将供体猪的胸腺与供器官一同移植等,以实现调整受体免疫系统反应,降低排斥反应强度并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文就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促进异种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异种移植是解决人类器官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异种移植经历了早期尝试和不断进步,目前已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管理较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更为棘手。为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抑制策略,如使用基因修饰猪供体、使用传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将供体猪的胸腺与供器官一同移植等,以实现调整受体免疫系统反应,降低排斥反应强度并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文就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促进异种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综述
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在离断肢体保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贾志博, 管延军, 宋翔宇, 董阳辉, 杨博尧, 崔梦一, 许文静, 彭江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62
摘要(10) HTML(9) PDF 5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同时这项技术有望为离断肢体的保存和功能恢复提供新的参考。因此,本文就静态冷保存在离断肢体保存中存在的问题、机械灌注的发展历程、离断肢体常温机械灌注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有待解决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同时这项技术有望为离断肢体的保存和功能恢复提供新的参考。因此,本文就静态冷保存在离断肢体保存中存在的问题、机械灌注的发展历程、离断肢体常温机械灌注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有待解决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论著
单细胞测序揭示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
朱越星, 陈超, 徐晔, 范玉玺, 郑新国, 罗秋琳, 汤周琦, 张和栋, 李腾芳, 彭龙开, 代贺龙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115
摘要(12) HTML(8) PDF 142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  方法  将BALB/c小鼠的心脏移植到C57BL/6J小鼠腹腔内,术后5 d(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提取并流式分选心脏移植物中的CD45+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以心脏移植物中的DC和B细胞的亚群为主要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研究其在心脏移植后变化趋势、抗原提呈能力及其与T细胞之间的胞间通讯情况。采用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差异分析佐证细胞亚群特异性功能和细胞亚群注释可信度。  结果  生发中心样B细胞(GC-L B)是急性排斥反应期心脏移植物中增幅最大、比例高达87%的B细胞亚群,经典DC(cDC)2是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间唯一大量增多的DC亚群,占44%,是心脏移植后与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占据最高通讯强度的DC亚群;单核样DC(moDC)与记忆性B细胞(MBC)是未心脏移植中T细胞输入信号的主要发出者,而在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中,转变为cDC2与GC-L B;其中MBC与GC-L B分别是心脏移植前后的主要T细胞输入信号来源。  结论  在未移植心脏和移植心脏指向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与DC相比,B细胞均占据更高的通讯数量和权重,推测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B细胞的抗原提呈活动比DC更加活跃,强度更大。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  方法  将BALB/c小鼠的心脏移植到C57BL/6J小鼠腹腔内,术后5 d(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提取并流式分选心脏移植物中的CD45+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以心脏移植物中的DC和B细胞的亚群为主要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研究其在心脏移植后变化趋势、抗原提呈能力及其与T细胞之间的胞间通讯情况。采用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差异分析佐证细胞亚群特异性功能和细胞亚群注释可信度。  结果  生发中心样B细胞(GC-L B)是急性排斥反应期心脏移植物中增幅最大、比例高达87%的B细胞亚群,经典DC(cDC)2是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间唯一大量增多的DC亚群,占44%,是心脏移植后与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占据最高通讯强度的DC亚群;单核样DC(moDC)与记忆性B细胞(MBC)是未心脏移植中T细胞输入信号的主要发出者,而在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中,转变为cDC2与GC-L B;其中MBC与GC-L B分别是心脏移植前后的主要T细胞输入信号来源。  结论  在未移植心脏和移植心脏指向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与DC相比,B细胞均占据更高的通讯数量和权重,推测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B细胞的抗原提呈活动比DC更加活跃,强度更大。
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郑可中, 陈松, 贺智翔, 王国斌, 赵红川, 耿小平, 黄帆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53
摘要(7) HTML(5) PDF 119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究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根据术后2周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无感染组(n=52)和感染组(n=119);感染组86例未检出KP(非KP感染组),33例培养出KP(KP感染组)。比较无感染组和感染组、非KP感染组和KP感染组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受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总胆红素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多,住院费用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14 d和30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术后14 d淋巴细胞绝对数低,术后30 d血红蛋白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非KP感染组比较,KP感染组MELD评分、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长,住院费用高,术后90 d病死率高,术后14 d白蛋白低,术后30 d总胆红素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3例KP感染受者中,16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其中7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17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介或敏感,4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术前MELD评分≥17分、手术时间>415 min是肝移植术后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术后ICU治疗时间≥44 h和KP感染是肝移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   KP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MELD评分高和手术时间长是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探究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根据术后2周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无感染组(n=52)和感染组(n=119);感染组86例未检出KP(非KP感染组),33例培养出KP(KP感染组)。比较无感染组和感染组、非KP感染组和KP感染组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受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总胆红素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多,住院费用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14 d和30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术后14 d淋巴细胞绝对数低,术后30 d血红蛋白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非KP感染组比较,KP感染组MELD评分、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长,住院费用高,术后90 d病死率高,术后14 d白蛋白低,术后30 d总胆红素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3例KP感染受者中,16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其中7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17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介或敏感,4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术前MELD评分≥17分、手术时间>415 min是肝移植术后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术后ICU治疗时间≥44 h和KP感染是肝移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   KP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MELD评分高和手术时间长是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 项和立, 王玮, 王建宁, 徐小松, 王钢, 薛武军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156
摘要(90) HTML(44) PDF 7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是肾脏移植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是影响移植肾近期和远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器官移植与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在《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的基础上经过指南范围及临床问题的确定、证据检索与筛选及推荐意见的形成等程序编写、多轮讨论,并经学会组织两轮集体审定,最终形成《中国肾脏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临床诊疗指南》。本指南就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概念和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治疗及免疫抑制药应用几个方面的21个临床问题提出推荐意见和推荐意见说明。目的是使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规范化,提高肾脏移植效果,提高肾脏移植受者和移植肾近期和长期存活率,促进移植学科的发展。 肾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是肾脏移植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是影响移植肾近期和远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器官移植与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在《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的基础上经过指南范围及临床问题的确定、证据检索与筛选及推荐意见的形成等程序编写、多轮讨论,并经学会组织两轮集体审定,最终形成《中国肾脏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临床诊疗指南》。本指南就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概念和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治疗及免疫抑制药应用几个方面的21个临床问题提出推荐意见和推荐意见说明。目的是使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规范化,提高肾脏移植效果,提高肾脏移植受者和移植肾近期和长期存活率,促进移植学科的发展。
肾脏移植受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孙其鹏, 巨春蓉, 罗子寰, 孙启全, 张伟杰, 黄洪锋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142
摘要(53) HTML(31) PDF 71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呈快速增多趋势,受到广泛关注。肾脏移植受者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其NTM的感染率升高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研究基础,肾脏移植术后NTM的诊治缺乏规范指引。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肾脏移植受者NTM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医务工作者对NTM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美国胸科协会及欧洲呼吸协会发布的最新版《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指南》,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器官移植受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等,结合肾脏移植受者的特点,进行指南指定。 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呈快速增多趋势,受到广泛关注。肾脏移植受者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其NTM的感染率升高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研究基础,肾脏移植术后NTM的诊治缺乏规范指引。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肾脏移植受者NTM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医务工作者对NTM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美国胸科协会及欧洲呼吸协会发布的最新版《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指南》,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器官移植受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等,结合肾脏移植受者的特点,进行指南指定。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管瑀, 林俊, 薛武军, 付绍杰, 周洪澜, 王钢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140
摘要(87) HTML(32) PDF 67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尿路感染是肾脏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为了进一步降低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中国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证受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肾脏移植专家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结合我国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现状,并参考2022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和2019版《美国移植学会感染性疾病实践指南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尿路感染》,从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分类和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定《中国肾脏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尿路感染是肾脏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为了进一步降低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中国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证受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肾脏移植专家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结合我国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现状,并参考2022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和2019版《美国移植学会感染性疾病实践指南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尿路感染》,从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分类和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定《中国肾脏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专家论坛
异种肝移植的探索之路: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李霄, 曹薇薇, 余良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43
摘要(75) HTML(38) PDF 5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手术技术进步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提升,器官移植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器官短缺已成为限制器官移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近期,以基因修饰猪为供体的异种肾移植和异种心脏移植已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异种移植再一次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与心脏和肾脏相比,基因修饰猪的肝脏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存活时间还比较短,且实验结果差异性较大,尚不具备进入临床试验的条件。因此,本文从术式选择、凝血功能障碍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3个方面,总结目前异种肝移植的研究进展,讨论阻碍异种肝移植进入临床试验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异种肝移植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提供参考。 随着手术技术进步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提升,器官移植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器官短缺已成为限制器官移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近期,以基因修饰猪为供体的异种肾移植和异种心脏移植已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异种移植再一次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与心脏和肾脏相比,基因修饰猪的肝脏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存活时间还比较短,且实验结果差异性较大,尚不具备进入临床试验的条件。因此,本文从术式选择、凝血功能障碍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3个方面,总结目前异种肝移植的研究进展,讨论阻碍异种肝移植进入临床试验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异种肝移植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提供参考。
2024 年 1 期目录
摘要(154) HTML(144) PDF 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