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49
摘要:
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的引入以及免疫抑制方案的改进,肾移植受者的短期存活率已显著提高,但长期存活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肾移植患者通常可能面临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功能丧失后的医疗管理较为复杂,包括免疫抑制药的调整、移植肾的处理以及后续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些医疗管理直接影响移植肾功能丧失患者的预后,但目前仍缺少相关指南或共识,往往根据临床医师的自身经验决定。本文对目前移植肾功能丧失后免疫抑制药的调整、移植肾的处理和后续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选择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的引入以及免疫抑制方案的改进,肾移植受者的短期存活率已显著提高,但长期存活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肾移植患者通常可能面临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功能丧失后的医疗管理较为复杂,包括免疫抑制药的调整、移植肾的处理以及后续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些医疗管理直接影响移植肾功能丧失患者的预后,但目前仍缺少相关指南或共识,往往根据临床医师的自身经验决定。本文对目前移植肾功能丧失后免疫抑制药的调整、移植肾的处理和后续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选择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48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解决器官移植中供者短缺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究异种移植。目前人们普遍关注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及病毒感染相关的问题,在异种肾移植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肾脏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素,激活维生素D来执行内分泌功能。虽然这些途径在同种移植中通常保存良好,但物种特有的差异,特别是猪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异,仍然可能会影响移植器官的生理机能。本文尝试从猪与人的EPO、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活性的维生素D3等在异种移植后的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异种移植亚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解决器官移植中供者短缺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究异种移植。目前人们普遍关注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及病毒感染相关的问题,在异种肾移植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肾脏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素,激活维生素D来执行内分泌功能。虽然这些途径在同种移植中通常保存良好,但物种特有的差异,特别是猪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异,仍然可能会影响移植器官的生理机能。本文尝试从猪与人的EPO、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活性的维生素D3等在异种移植后的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异种移植亚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03
摘要:
排斥反应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诱导免疫耐受是提高器官移植受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调节性细胞过继回输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Treg)、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以及调节性B细胞(Breg)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调节性细胞过继回输临床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嵌合抗原受体Treg的应用情况及免疫评估的细胞治疗概念,以期加深广大研究者对调节性细胞治疗的理解,促进调节性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改善器官移植效果和受者生存质量。
排斥反应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诱导免疫耐受是提高器官移植受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调节性细胞过继回输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Treg)、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以及调节性B细胞(Breg)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调节性细胞过继回输临床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嵌合抗原受体Treg的应用情况及免疫评估的细胞治疗概念,以期加深广大研究者对调节性细胞治疗的理解,促进调节性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改善器官移植效果和受者生存质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67
摘要:
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和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中长期健康管理和免疫抑制方案。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受者出现肾损伤、代谢性疾病和新发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目前肝移植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基础,但是CNI引起的肾脏毒性、神经毒性和促进肿瘤复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受者预后,近年来临床逐渐减少其用量并寻求替代药物。近年来使用以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i)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逐渐增多,国内外多部指南均对肝移植受者使用mTORi给出了指导意见。为了更好地为国内肝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组织国内经验丰富的移植专家,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指南、共识和研究进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制订本专家共识。
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和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中长期健康管理和免疫抑制方案。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受者出现肾损伤、代谢性疾病和新发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目前肝移植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基础,但是CNI引起的肾脏毒性、神经毒性和促进肿瘤复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受者预后,近年来临床逐渐减少其用量并寻求替代药物。近年来使用以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i)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逐渐增多,国内外多部指南均对肝移植受者使用mTORi给出了指导意见。为了更好地为国内肝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组织国内经验丰富的移植专家,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指南、共识和研究进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制订本专家共识。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32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温机械灌注(HMP)对大鼠肾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静态冷保存组(SCS组)和HMP组,每组10只。记录HMP过程中灌注流速、肾内阻力和灌注流出液pH值。收集每组肾脏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干扰素(IFN)-β1、IFN-α4、CC趋化因子配体(CCL)2、CCL20、白细胞介素(IL)-17α、IL-17C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HMP过程中的灌注流速、肾内阻力保持稳定,灌注流出液pH值缓慢降低。RT-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SCS组和HMP组CXCL1、CXCL2、CCL2、CCL20、IL-17α、IL-17c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与SCS组比较,HMP组CXCL1、CXCL2、CCL2、CCL20、IL-17α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均为P<0.05)。HE染色结果显示,Control组肾脏细胞形态正常,SCS组出现明显的细胞坏死、胞质空泡化、刷状缘丢失、上皮脱落,与SCS组比较,HMP组病理改变程度减轻。 结论 HMP能激活肾脏炎症反应,抑制HMP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激活有望进一步提高移植物保存效果。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41
摘要: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相容(ABOi)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ABOi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受者的初始血型抗体滴度,采取不同的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包括口服免疫抑制药+利妥昔单抗,或口服免疫抑制药+血浆置换和(或)血浆双重滤过+利妥昔单抗等,监测预处理前、后,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的血型抗体滴度和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相关并发症。并随访移植肾功能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 23例ABOi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中,除1例术中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其余22例血清肌酐水平恢复良好。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4例淋巴瘘、1例尿瘘、1例肾周血肿合并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6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急性胰腺炎、1例血型抗体反弹,1例原发病复发,经治疗均痊愈。截止至随访日,22例受者的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均为100%,移植肾功能良好。随访期间血型抗体滴度均≤1∶8。随访期并发症包括2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2例原发病复发、1例淋巴囊肿、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带状疱疹、1例BK病毒尿症各和2例血糖异常。 结论 根据不同血型抗体水平选择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可以安全地实施ABOi亲体肾移植。但大剂量使用利妥昔单抗,或在高致敏受者中联合使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均可能出现严重的感染并发症。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16
摘要:
目的 总结经腹腔心包路径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癌的相关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腹腔心包路径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BCS合并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的肝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局部闭塞,在心脏不停跳情况下,采用经腹腔心包路径完成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此外,由于受者肝动脉病变,采用受者脾动脉切断,远端结扎,近端反转与供肝肝总动脉吻合,完成肝动脉重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周左右移植肝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25 d出院,随访8个月余无肿瘤复发迹象。 结论 经腹腔心包路径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BCS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合并肝癌的患者预后较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29
摘要:
目的 探究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时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改变。 方法 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24只Lewis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Lewis大鼠)、同基因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6只)和异基因组(BN→Lewis,供受体各6只)。对各组大鼠术后7 d的移植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UTP 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观察其病理学表现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移植肠组织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进行共定位计数分析。 结果 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与同基因组肠上皮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凋亡小体;异基因组大鼠术后7 d移植肠组织上皮层绒毛结构破环严重,隐窝数量减少,凋亡小体增多,炎症细胞浸润肠壁全层,呈现中-重度AR。ELISA结果显示异基因组受体鼠血清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异基因组移植肠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M2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发生AR的移植物中,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肠壁全层,以M1型为主并分泌大量促炎因子,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向是治疗小肠移植术后AR的潜在方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31
摘要:
目的 探索我国器官捐献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发展趋势变化。 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器官捐献研究的中文和英文文献为样本,应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期刊来源分布、核心作者合作网络、主要研究机构、重点文献被引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2018年至2022年共发表792篇,年均发文量达158篇,趋势呈现出迅速上升态势,以研究生毕业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达182篇(占23%)。常见的研究关键词包括器官移植、脑死亡、心死亡、意愿/认知/态度、法制、影响因素/危险因素、感染/并发症、器官获取组织、预后/质量、大学生/医学生教育、体外膜肺氧合、儿童、缺血再灌注损伤、供者来源性感染、伦理、扩大标准供者、护理、协调员等,关键词聚类热点呈现围绕“器官捐献”这一主题向各个学科领域展开的趋势。研究成果发表刊物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内容以医学为核心,并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大型器官移植机构团队发表的研究数量占绝大多数,机构内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各机构间的合作强度较低,各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较为松散,尚未能形成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全球“器官捐献”主题研究发文量前5的国家分别是美国(940篇)、英国(377篇)、西班牙(263篇)、加拿大(241篇)、中国(181篇),表明中国研究者在国际上学术舞台的发声已逐渐被认可。 结论 从近年文献发表的数量和内容来看,“器官捐献”在我国学术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我国多个学界关心和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且相关的研究问题具有跨界、多元和多样的特点。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44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肝切除术一直是ICC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而ICC肝移植过去由于高肿瘤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结果,被视为肝移植禁忌证。目前,ICC肝移植治疗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对于严格选择的ICC患者,肝移植或在新辅助治疗后肝移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生存结果。同时,随着ICC肝移植治疗预后风险分层的完善,也将进一步优化ICC肝移植候选者的选择标准。此外,ICC现代多模式综合治疗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指导ICC肝移植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ICC肝移植前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ICC肝移植治疗的预后、ICC肝移植的预后风险因素及候选者选择标准、正在进行的试验和挑战进行总结,以期为肝移植治疗ICC提供参考。
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肝切除术一直是ICC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而ICC肝移植过去由于高肿瘤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结果,被视为肝移植禁忌证。目前,ICC肝移植治疗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对于严格选择的ICC患者,肝移植或在新辅助治疗后肝移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生存结果。同时,随着ICC肝移植治疗预后风险分层的完善,也将进一步优化ICC肝移植候选者的选择标准。此外,ICC现代多模式综合治疗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指导ICC肝移植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ICC肝移植前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ICC肝移植治疗的预后、ICC肝移植的预后风险因素及候选者选择标准、正在进行的试验和挑战进行总结,以期为肝移植治疗ICC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