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3, 14(2): 163-1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1
摘要:
自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已席卷全球。虽然目前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和毒力已较原始株有所下降,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为新冠病毒感染脆弱人群,即使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SOT受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或死亡风险依然较高。SOT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与普通人群存在很大的特殊性,需要高度关注。目前尚缺乏针对SOT受者可供参考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领域的指南或共识。因此,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国内外文献,编写团队撰写了《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新冠病毒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经过专家多次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后撰写成文,形成21条推荐意见,为SOT受者感染新冠病毒的诊疗提供参考。
自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已席卷全球。虽然目前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和毒力已较原始株有所下降,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为新冠病毒感染脆弱人群,即使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SOT受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或死亡风险依然较高。SOT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与普通人群存在很大的特殊性,需要高度关注。目前尚缺乏针对SOT受者可供参考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领域的指南或共识。因此,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国内外文献,编写团队撰写了《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新冠病毒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经过专家多次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后撰写成文,形成21条推荐意见,为SOT受者感染新冠病毒的诊疗提供参考。
2023, 14(2): 183-19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2
摘要: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SOTR)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属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另外,SOTR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型率和病死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得到移植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奥密克戎株目前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毒株,快速扩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引起广泛关注。根据最新的国际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诊治指南和我国相关专家共识,结合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本文从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诊断和临床分型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简单述评。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SOTR)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属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另外,SOTR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型率和病死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得到移植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奥密克戎株目前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毒株,快速扩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引起广泛关注。根据最新的国际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诊治指南和我国相关专家共识,结合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本文从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诊断和临床分型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简单述评。
2023, 14(2): 194-20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3
摘要:
宿主对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复杂多样,能否利用生物标志物解释移植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和疾病损伤的程度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免疫抑制药血药浓度等在精准识别移植肾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损伤方面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移植肾活组织检查虽然是目前诊断术后并发症的“金标准”,但是存在有创和费用昂贵等缺点。新兴生物标志物在移植肾亚临床损伤的无创诊断、治疗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个体化调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综述了肾移植领域近年来已经进入和有希望进入临床应用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尿液和组织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以期能促进有前景的新兴生物标志物更好地、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宿主对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复杂多样,能否利用生物标志物解释移植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和疾病损伤的程度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免疫抑制药血药浓度等在精准识别移植肾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损伤方面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移植肾活组织检查虽然是目前诊断术后并发症的“金标准”,但是存在有创和费用昂贵等缺点。新兴生物标志物在移植肾亚临床损伤的无创诊断、治疗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个体化调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综述了肾移植领域近年来已经进入和有希望进入临床应用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尿液和组织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以期能促进有前景的新兴生物标志物更好地、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2023, 14(2): 201-20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4
摘要: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逐渐取得普遍认可。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趋于成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步降低,受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持续改善。然而,器官的供应与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鸿沟,是限制肝移植手术开展的重要原因。国内肝移植手术量逐年上升,供肝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边缘供肝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供者器官的选择标准、器官的保存及功能维护技术不断完善。本文将从供肝保存、功能维护两方面,结合二者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评述不同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促进我国肝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逐渐取得普遍认可。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趋于成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步降低,受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持续改善。然而,器官的供应与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鸿沟,是限制肝移植手术开展的重要原因。国内肝移植手术量逐年上升,供肝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边缘供肝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供者器官的选择标准、器官的保存及功能维护技术不断完善。本文将从供肝保存、功能维护两方面,结合二者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评述不同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促进我国肝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3, 14(2): 207-21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5
摘要:
胰岛移植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有很广阔的前景,但移植后功能不良、排斥反应和供体不足等是胰岛移植领域的瓶颈。优化胰腺保存方法对获取有效胰岛的数量及功能的维护有积极意义;在培养期间对胰岛进行抗排斥反应和抗凋亡处理,包括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来源的外泌体、抗凋亡药物和基因修饰等可能成为临床胰岛移植胰岛保护与功能维护的重要方法;胰岛移植后抗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药物的使用对于胰岛功能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从胰岛制备到胰岛移植的全过程,探讨胰岛保护和功能维护相关策略,旨在为提升供体质量以弥补供体绝对数量的不足,提升胰岛移植效率提供参考。
胰岛移植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有很广阔的前景,但移植后功能不良、排斥反应和供体不足等是胰岛移植领域的瓶颈。优化胰腺保存方法对获取有效胰岛的数量及功能的维护有积极意义;在培养期间对胰岛进行抗排斥反应和抗凋亡处理,包括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来源的外泌体、抗凋亡药物和基因修饰等可能成为临床胰岛移植胰岛保护与功能维护的重要方法;胰岛移植后抗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药物的使用对于胰岛功能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从胰岛制备到胰岛移植的全过程,探讨胰岛保护和功能维护相关策略,旨在为提升供体质量以弥补供体绝对数量的不足,提升胰岛移植效率提供参考。
2023, 14(2): 213-2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6
摘要:
肺移植作为终末期肺病最后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还能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药和移植术后管理方面的进步,全球肺移植手术量激增。但供肺短缺极大限制了肺移植的发展,需要开发创新方法来扩大供者库。捐献者数量以及潜在供肺的有效保存与功能维护是扩大供者库的关键,供肺质量是保证肺移植受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前提,移植肺的保存与功能维护在保证供肺质量方面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获取前供肺的管理与维护、供肺获取及移植肺的保存与功能维护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肺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肺移植作为终末期肺病最后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还能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药和移植术后管理方面的进步,全球肺移植手术量激增。但供肺短缺极大限制了肺移植的发展,需要开发创新方法来扩大供者库。捐献者数量以及潜在供肺的有效保存与功能维护是扩大供者库的关键,供肺质量是保证肺移植受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前提,移植肺的保存与功能维护在保证供肺质量方面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获取前供肺的管理与维护、供肺获取及移植肺的保存与功能维护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肺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3, 14(2): 220-22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7
摘要:
腹泻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多种移植术后高发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肾移植术后腹泻的常见病因包括免疫抑制药的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术后新发炎症性肠病等。腹泻可严重影响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移植物失功甚至受者死亡等不良结局。由于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病因复杂甚至可能互相叠加,以及受者个体差异性大,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应遵循逐步和分阶段的原则。本文通过总结肾移植术后腹泻的流行病学与危害、常见病因及管理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术后腹泻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改善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腹泻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多种移植术后高发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肾移植术后腹泻的常见病因包括免疫抑制药的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术后新发炎症性肠病等。腹泻可严重影响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移植物失功甚至受者死亡等不良结局。由于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病因复杂甚至可能互相叠加,以及受者个体差异性大,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应遵循逐步和分阶段的原则。本文通过总结肾移植术后腹泻的流行病学与危害、常见病因及管理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术后腹泻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改善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2023, 14(2): 227-23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8
摘要: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心脏同种移植面临供心保存困难、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问题已得到解决,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器官短缺,人工心脏和心脏异种移植方案受到重视,且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人工心脏应用于临床后极大改善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望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心脏异种移植还面临许多挑战,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很遥远。本文对心脏移植的历史、心脏同种移植的发展、人工心脏的使用和心脏异种移植的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心脏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心脏同种移植面临供心保存困难、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问题已得到解决,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器官短缺,人工心脏和心脏异种移植方案受到重视,且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人工心脏应用于临床后极大改善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望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心脏异种移植还面临许多挑战,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很遥远。本文对心脏移植的历史、心脏同种移植的发展、人工心脏的使用和心脏异种移植的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心脏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3, 14(2): 235-24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9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时代,高达95%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在这样的背景下,HCV感染从肾移植手术相对禁忌证逐渐变为手术适应证。然而,目前国内报道的供者或受者HCV感染肾移植数量相当有限,国外已报道的不少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肾移植短期随访数据证实,在DAA治疗下该类型肾移植HCV感染治愈率高,安全性良好,且短期受者生存及移植物结局理想,但目前缺乏大样本、长随访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HCV感染肾移植的长期安全性。本文就DAA干预下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的病毒学清除、移植物结局及肾移植受者DAA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评价这种移植方式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对HCV阳性器官安全使用的认识。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时代,高达95%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在这样的背景下,HCV感染从肾移植手术相对禁忌证逐渐变为手术适应证。然而,目前国内报道的供者或受者HCV感染肾移植数量相当有限,国外已报道的不少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肾移植短期随访数据证实,在DAA治疗下该类型肾移植HCV感染治愈率高,安全性良好,且短期受者生存及移植物结局理想,但目前缺乏大样本、长随访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HCV感染肾移植的长期安全性。本文就DAA干预下HCV阴性受者接受HCV阳性供肾的病毒学清除、移植物结局及肾移植受者DAA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评价这种移植方式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对HCV阳性器官安全使用的认识。
2023, 14(2): 241-24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使用替加环素预防感染的效果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替加环素进行预防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受者感染事件和供者来源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替加环素治疗时、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7±2)d受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总结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 结果 40例肝移植受者中,2例受者发生感染,分别为黑曲霉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不属于替加环素抗菌谱所覆盖的范围,调整抗感染方案后感染情况控制良好。9例供肝相关培养阳性,但均未发展为供者来源性感染事件。40例受者均于术后2周左右肝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其中6例于术后2~4 d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伴凝血功能障碍,而转氨酶、胆红素、感染相关指标术后逐步下降,白蛋白水平稳定,予以补充人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功能好转,但纤维蛋白原水平持续下降。停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考虑可能为替加环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使用包含替加环素在内的预防感染方案可以降低敏感细菌导致的感染发生率,但药物使用期间需密切关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
2023, 14(2): 248-2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1
摘要: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术前血清肝酶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比较甲胎蛋白(AFP)联合γ-谷氨酰转移酶(GGT)以及不同肝移植标准对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超米兰标准、肿瘤直径之和(TTD) > 8 cm、AFP > 200 ng/mL和GGT > 84 U/L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GGT水平与TTD,肿瘤数量,静脉侵犯,微卫星病变,包膜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hild-Pugh评分,超米兰标准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 < 0.05)。将米兰标准、TTD与血清肝酶指标(AFP和GGT)结合,提出Milan-AFP-GGT-TTD(M-AGT)标准。符合M-AGT标准者(其中111例超米兰标准)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符合杭州标准者(均为P < 0.05),与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可有效预测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M-AGT标准有助于补充米兰标准,且简单易行。
2023, 14(2): 257-26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Tac-E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34对供肾所行肾移植的68例受者临床资料,接受同一供者两侧肾脏的2例受者术后分别采用Tac-ER(Tac-ER组)和他克莫司胶囊(Tac-IR)(Tac-IR组)作为基础免疫抑制药之一。比较两组他克莫司剂量及血药浓度变化、药物浓度个体内变异度(IPV)、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Tac-ER组的平均他克莫司日剂量高于Tac-IR组(F=8.386,P=0.005)。Tac-ER组术后4 d平均谷浓度未达目标浓度,为(6.14±4.04)ng/mL,低于Tac-IR组的(9.41±5.47)ng/mL(F=7.854,P=0.007)。Tac-ER组术后1个月内他克莫司谷浓度IPV高于Tac-IR组(0.44±0.15比0.36±0.12,P=0.032)。术后第6个月时,Tac-ER组和Tac-IR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酐为(126±26)μmol/L比(120±28)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56±13)mL/(min·1.73 m2)比(60±15)mL/(min·1.73 m2),均为P > 0.05]。两组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均为100%。Tac-ER组和Tac-IR组急性排斥反应均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发生率分别为18%和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ac-ER组和Tac-IR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94%和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ac-E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Tac-IR相似,但需要口服更高剂量才能达到与Tac-IR相似的血药浓度。初始应用Tac-ER应在术前提前口服或以负荷剂量作为首剂量,以提高术后早期他克莫司的全身暴露量,预防暴露不足导致的急性排斥反应。
2023, 14(2): 265-27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3
摘要:
目的 分析髂内动脉钙化与肾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DGF组(50例)和移植物功能正常恢复(IGF)组(172例),根据是否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将DGF组和IGF组分为DGF高危组(22例)、DGF低危组(28例)、IGF高危组(41例)以及IGF低危组(131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DGF及髂内动脉钙化发生情况,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髂内动脉钙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DGF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受者近期预后。 结果 本研究中DGF发生率为22.5%(50/222)。肾移植受者中28.4%(63/222)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DGF组中44%(22/50)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高于IGF组中的23.8%(41/172)(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者终末血清肌酐(Scr)高、男性供者,受者甘油三酯水平高和髂内动脉重度钙化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者Scr≥143 μmol/L及受者髂内动脉重度钙化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髂内动脉钙化与受者年龄和肾动脉吻合方式均呈弱相关(均为P < 0.05)。DGF组受者术后1个月的Scr高于IGF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IGF组(均为P < 0.05);DGF高危组受者术后12个月的eGFR低于DGF低危组、IGF高危组以及IGF低危组(均为P < 0.05)。 结论 髂内动脉钙化不仅是影响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也对移植肾功能的近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2023, 14(2): 273-27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4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人胰岛存活的关键基因及靶向保护方法。 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经过筛选比对,选择基因表达谱(GSE53454)。使用GEO2R工具筛选出24、48、72 h 3个时间段暴露于白细胞介素(IL)-1β和干扰素(IFN)-γ的人胰岛处理组(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使用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和Cytoscape应用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结果 共鉴定出69个上调的DEG和2个下调的DEG。GO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过程中,DEG在对病毒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等方面富集;细胞成分中,DEG在细胞外隙、质膜外侧、细胞外区域显著富集;分子功能中,DEG在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因子活性方面显著富集。KEGG分析结果显示,DEG主要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中富集。STRING分析结果选出了10个连接度较高的核心基因(STAT1、CXCL10、IRF1、IL6、CXCL9、CCL5、CXCL11、ISG15、CD274、IFIT3),均在暴露于IL-1β和IFN-γ的人胰岛中显著上调。KEGG再富集发现6个基因(STAT1、CXCL10、CXCL9、CXCL11、CCL5、IL6),主要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 结论 STAT1、CXCL10、CXCL9、CXCL11、CCL5、IL6为影响人胰岛存活的关键基因,主要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富集,是胰岛保护的重要靶点。
2023, 14(2): 280-28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供、受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胰肾联合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供、受者标本采用VITEK-2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供受者标本病原菌来源分布与构成比、多重耐药菌分布特征、受者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耐药特征。 结果 供者1 294份标本共培养出395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0.53%。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受者10 507份标本共培养出2 69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25.60%。革兰阴性菌以嗜麦芽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供者395株病原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耐药菌16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8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2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2株、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1株;受者2 690株病原菌中,ESBL阳性耐药菌73株、CR-PA 44株、CR-AB 31株、MDR/PDR-PA 3株。受者发生供者来源性感染1例,术后1年内发生肺炎69例、泌尿系统感染52例、腹腔感染35例、血行感染2例。革兰阴性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 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SPK受者主要感染病原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未获得培养结果前可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后根据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以提高SPK受者生存率。
2023, 14(2): 288-29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6
摘要:
目的 探索加速康复外科(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干预策略在老年肝移植受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22例)和非老年组(< 60岁,28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干预处理,分析两组受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情况。 结果 两组受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出血量,输血量,关腹前乳酸水平,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Caprini评分,CHIPPS评分,胃管、尿管、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饮水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老年组首次进食时间晚于非老年组(P < 0.05)。两组受者发热、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出血、非活动性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受者出院前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肌酐水平及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老年组受者丙氨酸转氨酶值比非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老年组与老年组受者术后30 d内均无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RAS干预策略有助于老年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恢复,达到与非老年肝移植受者同等的术后恢复水平。
2023, 14(2): 295-29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7
摘要:
肢体再植和移植是挽救创伤性肢体离断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安全有效的肢体保存是肢体再植和移植成功的关键。静态低温保存技术是目前肢体保存的金标准,但保存时间较短,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器官保存领域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保存技术如深低温冷冻保存、过冷保存和机械灌注保存等相继出现,但目前这些技术多应用于实体器官的保存,而在包括肢体在内的带血管的复合组织移植移植物保存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静态低温保存及机械灌注保存在肢体保存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肢体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促进肢体再植和移植的发展。
肢体再植和移植是挽救创伤性肢体离断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安全有效的肢体保存是肢体再植和移植成功的关键。静态低温保存技术是目前肢体保存的金标准,但保存时间较短,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器官保存领域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保存技术如深低温冷冻保存、过冷保存和机械灌注保存等相继出现,但目前这些技术多应用于实体器官的保存,而在包括肢体在内的带血管的复合组织移植移植物保存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静态低温保存及机械灌注保存在肢体保存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肢体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促进肢体再植和移植的发展。
2023, 14(2): 300-3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8
摘要:
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而会降低肺移植受者的移植肺功能和总体生存率。氢分子作为一种生理调节性分子,具有抗炎、改善氧化应激、减轻直接细胞损伤和缓解上皮细胞水肿等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氢分子及其制品(主要是氢气和富氢溶液)可以显著改善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本文就氢分子及其制品在肺移植中的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进行回顾总结,旨在为氢分子及其制品作为一种新的肺移植相关并发症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改善肺移植受者的总体预后及生活质量。
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而会降低肺移植受者的移植肺功能和总体生存率。氢分子作为一种生理调节性分子,具有抗炎、改善氧化应激、减轻直接细胞损伤和缓解上皮细胞水肿等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氢分子及其制品(主要是氢气和富氢溶液)可以显著改善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本文就氢分子及其制品在肺移植中的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进行回顾总结,旨在为氢分子及其制品作为一种新的肺移植相关并发症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改善肺移植受者的总体预后及生活质量。
2023, 14(2): 305-31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19
摘要:
子宫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实体器官移植,已成为子宫性不孕女性获取生物学后代的重要方式。子宫移植手术本身存在血管蒂提取、器官灌注及血管缝合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但随着子宫移植动物造模及尸体移植手术的开展及应用,子宫移植供受者的选择、子宫血管的选择、子宫移植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移植物活力评估、妊娠及分娩时机的选择、子宫切除时机的选择及供受者心理健康及后代健康等问题越发成为讨论的新热点。本文根据全球现有人体子宫移植数据及结局,就以上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国内人体子宫移植研究的开展和取得更长远的进步提供参考。
子宫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实体器官移植,已成为子宫性不孕女性获取生物学后代的重要方式。子宫移植手术本身存在血管蒂提取、器官灌注及血管缝合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但随着子宫移植动物造模及尸体移植手术的开展及应用,子宫移植供受者的选择、子宫血管的选择、子宫移植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移植物活力评估、妊娠及分娩时机的选择、子宫切除时机的选择及供受者心理健康及后代健康等问题越发成为讨论的新热点。本文根据全球现有人体子宫移植数据及结局,就以上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国内人体子宫移植研究的开展和取得更长远的进步提供参考。
2023, 14(2): 313-31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20
摘要:
维生素D3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其代谢物及类似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维生素D3可在人体内活化转化为类固醇激素1α,25-二羟维生素D3,而1α,25-二羟维生素D3可以激活转录因子维生素D受体,参与细胞代谢的调控,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对维持机体生理健康至关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1α,25-二羟维生素D3在器官移植免疫调节及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1α,25-二羟维生素D3的概述及生理作用、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维生素D3在临床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维生素D3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促进维生素D3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维生素D3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其代谢物及类似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维生素D3可在人体内活化转化为类固醇激素1α,25-二羟维生素D3,而1α,25-二羟维生素D3可以激活转录因子维生素D受体,参与细胞代谢的调控,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对维持机体生理健康至关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1α,25-二羟维生素D3在器官移植免疫调节及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1α,25-二羟维生素D3的概述及生理作用、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维生素D3在临床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维生素D3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促进维生素D3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认识, 规范国内肾移植受者管理, 帮助医师在肾移植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 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2016版)》。该指南以《2009版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DIGO)肾移植受者管理指南》为主要参考, 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 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认识, 规范国内肾移植受者管理, 帮助医师在肾移植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 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2016版)》。该指南以《2009版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DIGO)肾移植受者管理指南》为主要参考, 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 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摘要:
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正处于由数量规模型发展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提升、由移植大国向移植强国冲刺的历史关键时期。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主任委员石炳毅教授从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建设、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现状两大方面,作了“继往开来,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的报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器官移植学分会要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为贯彻新理念、拓宽新视野、实现新愿景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正处于由数量规模型发展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提升、由移植大国向移植强国冲刺的历史关键时期。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主任委员石炳毅教授从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建设、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现状两大方面,作了“继往开来,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的报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器官移植学分会要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为贯彻新理念、拓宽新视野、实现新愿景而努力奋斗。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31家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专家,从器官移植免疫诱导药物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维持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常用免疫抑制方案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规范、器官移植药物性肝肾损伤治疗技术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31家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专家,从器官移植免疫诱导药物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维持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常用免疫抑制方案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规范、器官移植药物性肝肾损伤治疗技术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摘要:
活体供肾移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我国,亲属活体器官捐献肾移植作为家庭自救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已成为肾脏供体来源的重要补充部分。本指南以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移植指导原则》(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以及国家卫生部《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2010)为法律依据,在《中国活体供肾移植指南》(2009)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内容包括活体供肾移植的伦理学、供者与受者的医学评估、活体供肾摘取原则与手术方式、供者近期与远期并发症以及供者的长期随访等。
活体供肾移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我国,亲属活体器官捐献肾移植作为家庭自救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已成为肾脏供体来源的重要补充部分。本指南以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移植指导原则》(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以及国家卫生部《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2010)为法律依据,在《中国活体供肾移植指南》(2009)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内容包括活体供肾移植的伦理学、供者与受者的医学评估、活体供肾摘取原则与手术方式、供者近期与远期并发症以及供者的长期随访等。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流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相关专家,从报名登记、捐献评估、捐献确认、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人道救助、捐献文书归档等8个环节,制定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流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相关专家,从报名登记、捐献评估、捐献确认、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人道救助、捐献文书归档等8个环节,制定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感染病学专家及呼吸内科专家,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17版)》的基础上,从CM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实验室诊断、临床类型、预防方案,CMV病的治疗,儿童SOT术后CMV感染或CMV病的防治,CMV肺炎合并伊氏肺孢子菌肺炎的防治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期为我国SOT术后CMV感染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感染病学专家及呼吸内科专家,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17版)》的基础上,从CM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实验室诊断、临床类型、预防方案,CMV病的治疗,儿童SOT术后CMV感染或CMV病的防治,CMV肺炎合并伊氏肺孢子菌肺炎的防治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期为我国SOT术后CMV感染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 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 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 并依据Banff标准, 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 制订本规范。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 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 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 并依据Banff标准, 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 制订本规范。
摘要:
为了更好地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用于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该共识从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策略3个方面,总结各移植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为了更好地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用于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该共识从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策略3个方面,总结各移植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摘要: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总结各中心肾移植的临床经验,依据Banff 2013标准,编写了本部指南,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总结各中心肾移植的临床经验,依据Banff 2013标准,编写了本部指南,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措施。经过超过50年的发展,肝移植患者术后存活时间不断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有所降低。但是,如何改善供肝短缺的现状、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患者的远期疗效仍然是困扰肝移植科医师的难题。因此,了解最新的外科技术、多中心临床经验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结果,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本质,为患者制定更妥善的治疗方案。本文综合国际核心期刊报道的内容,对2017年度肝移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措施。经过超过50年的发展,肝移植患者术后存活时间不断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有所降低。但是,如何改善供肝短缺的现状、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患者的远期疗效仍然是困扰肝移植科医师的难题。因此,了解最新的外科技术、多中心临床经验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结果,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本质,为患者制定更妥善的治疗方案。本文综合国际核心期刊报道的内容,对2017年度肝移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摘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各地形势不一,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在面对各自的社会环境和医疗资源配置的考验下,以及在行业赖以生存的体系运作惯性及固有生产力的支撑下,各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仍在努力前行。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是在国家专家委员指导下,由原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8年8月28日批准成立的全省唯一、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本文通过剖析疫情期间美国和西班牙的器官捐献与移植数据,结合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省情的公民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的建设。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各地形势不一,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在面对各自的社会环境和医疗资源配置的考验下,以及在行业赖以生存的体系运作惯性及固有生产力的支撑下,各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仍在努力前行。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是在国家专家委员指导下,由原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8年8月28日批准成立的全省唯一、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本文通过剖析疫情期间美国和西班牙的器官捐献与移植数据,结合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省情的公民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的建设。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受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近期,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受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近期,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 中山大学
承 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总编辑: 陈规划
出 版: 《器官移植》编辑部
地 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期刊有限责任公司
邮 编: 510630
电 话: 020-38736410
Email: organtranspl@163.com
邮发代号: 46-35
网址: http://www.organtranspl.com/
刊 期: 双月刊(单月15日)
定 价: 每期20元,全年120元
国内刊号: CN 44-1665/R
国际刊号: ISSN 1674-7445
收录情况
肾移植新兴生物标志物之研究进展
供肝保存与功能维护助力肝移植发展
胰岛保护和功能维护的研究进展
移植供肺的保存与功能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