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14卷  第1期

指南与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器官捐献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量控制中心
2023, 14(1): 1-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1
摘要(863) HTML (240) PDF 143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传播、防控和新冠病毒从捐献者传播到受者的潜在风险及其不确定性等,给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和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使用来自新冠病毒感染的捐献者非肺脏器官(肾脏、肝脏和心脏)无论在获取时是否存在症状,传播的风险都很低。推迟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者逝世后的器官捐献时间,待病毒检测阴性后再行捐献,将导致相当数量医学上适合移植的器官丢失。为最大限度满足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就医需求,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形势及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的临床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及临床研究证据制定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器官捐献专家共识》,旨在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捐献器官的获取和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中国实体器官移植手术部位感染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2023, 14(1): 11-2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2
摘要(925) HTML (241) PDF 150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我国实体器官移植事业蓬勃发展,移植数量和疗效均显著提升。手术部位感染(SSI)仍是影响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本共识聚焦SSI管理基本原则、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特殊病原体感染管理和诊断技术等方面内容,汇聚全国器官移植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意见,系统阐述我国器官移植SSI管理相关经验,旨在规范各移植中心SSI的防控措施,降低我国实体器官移植术后S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诊疗规范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肾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2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2023, 14(1): 24-3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3
摘要(658) HTML (157) PDF 140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肾移植是ADPKD伴ESRD患者的最佳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ADPKD患者肾移植前多囊肾是否需要切除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多囊肾切除手术标准及手术方式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规范ADPKD患者肾移植的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ADPKD的诊断、ADPKD肾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评估及处理、多囊肾切除术、术后管理等方面,制定本规范。
述评
心脏移植的发展现状和新挑战
陈良万, 李虔桢, 戴小福, 方冠华, 丘智煌
2023, 14(1): 31-4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4
摘要(574) HTML (243) PDF 15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的心脏等。与此同时,高龄、多器官功能不全、机械循环支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致敏受者的比例近几年明显增加。供者数量的不足、受者状况的复杂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管理和远期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等都是心脏移植领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概述现今全球在扩大供者库、提高受者质量、加强排斥反应的诊治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有助于改善在等待或已经接受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供者心脏的心肌损伤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王小文, 郑哲, 黄洁
2023, 14(1): 42-4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5
摘要(225) HTML (91) PDF 150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脑死亡供者心脏是目前心脏移植最主要的器官来源。脑死亡发生后会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一系列器官功能变化,进而造成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甚至丧失,尤其是心脏。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生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脑-心轴反应导致自主神经失调、神经内分泌紊乱和强烈而持续的炎症反应,引发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炎症风暴等导致脑卒中所致心脏损伤。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脑卒中供者心脏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及其对心脏移植术后疗效和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ECMO在儿童心脏移植中的应用
蔡子文, 张泰隆, 王寅, 董念国
2023, 14(1): 49-5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6
摘要(305) HTML (85) PDF 143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将人体内静脉血液引流至体外,在人工环境下完成红细胞氧合后再重新输入人体,在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中替心肺完成气体交换及全身血液灌注,在心脏移植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心脏移植术后循环支持治疗之外,对于术前存在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也可使用ECMO延长心脏移植的等待时间,并与心脏移植手术桥接。然而,目前ECMO在儿童心脏移植中的应用,仍存在围手术期病死率较高、治疗时机难以选择等关键问题。本文就ECMO在儿童心脏移植中应用的发展历史,儿童心脏移植术前、术后ECMO的使用情况,儿童使用ECMO相关并发症,心室辅助装置(VAD)在儿童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促进ECMO在儿童心脏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儿童心脏移植的治疗进展与展望
朱家德, 吴敏
2023, 14(1): 56-6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7
摘要(252) HTML (111) PDF 147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儿童心脏移植是合并难以通过常规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儿童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目前,全球儿童心脏移植的开展愈发广泛,但国内的开展经验仍较为缺乏。近10年来儿童心脏移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儿童心脏移植手术例数逐年升高;另一方面,为解决儿童心脏移植供心缺乏等问题,ABO血型不相容心脏移植、应用儿童心室辅助装置、体质量不匹配移植等治疗策略被广泛应用。然而,国内儿童心脏移植开展经验十分有限,尤其在儿童心脏移植适应证把握、特殊儿童心脏移植策略应用等方面。本文对儿童心脏移植的发展历史、治疗策略进展及预后等做一综述。
心室辅助装置应用现状及进展
陈铭, 王怡轩, 徐力, 李飞
2023, 14(1): 62-6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8
摘要(596) HTML (295) PDF 151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心脏移植是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供者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机械循环支持技术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心室辅助装置(VAD)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循环支持,根据辅助时长可分为持久VAD(dVAD)和临时VAD(tVAD),其中dVAD在桥接心脏移植、终点治疗、为临床决策争取时间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VAD朝着更具生物相容性、更轻量化、更仿生、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VAD发展历程、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笔者单位VAD整体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我国VAD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肾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李大伟, 张明
2023, 14(1): 68-7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9
摘要(589) HTML (182) PDF 155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肾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可导致移植肾失功甚至受者死亡。随着我国实体器官移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TMA认识的提高,其相关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肾移植相关TMA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的无创检测手段。多数TMA的确诊依赖于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但由于TMA多伴随有血小板明显降低,肾穿刺风险较大,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肾移植相关TMA,目前通常使用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停用潜在风险药物等综合治疗方式,但总体预后不佳。本文现就肾移植术后TMA的分类、肾移植相关TMA的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肾移植相关TM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论著
IL-18/IL-18BP介导NK-92MI细胞杀伤GTKO猪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孟强, 张文杰, 吴伟康, 牛坤伟, 杨龙, 张玄, 陶开山
2023, 14(1): 75-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0
摘要(271) HTML (107) PDF 638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IL-18结合蛋白(BP)介导自然杀伤(NK)-92MI细胞杀伤α-1, 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猪内皮细胞的效应及可能机制。  方法  将NK-92MI细胞分为NK组、NK+IL-18组、NK+GTKO组、IL-18+NK+GTKO组和IL-18+IL-18BP+NK+GTKO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K-92MI细胞中炎症相关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效应,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GTKO猪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具有杀伤效应的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NK组、NK+IL-18组以及NK+GTKO组比较,IL-18+NK+GTKO组NK-92MI细胞中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IL-3、IL-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IL-18+NK+GTKO组比较,IL-18+IL-18BP+NK+GTKO组NK-92MI细胞中IFN-γ、TNF-α、IL-8、IL-3、IL-6和GM-CSF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NK+GTKO组相比,IL-18+NK+GTKO组NK-92MI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率增加,GTKO猪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GTKO猪内皮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和裂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比例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IL-18+NK+GTKO组比较,IL-18+IL-18BP+NK+GTKO组穿孔素、颗粒酶B、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率降低,GTKO猪内皮细胞凋亡率下降,GTKO猪内皮细胞中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比例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IL-18BP可阻断IL-18诱导的NK-92MI细胞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和NK-92MI细胞杀伤GTKO猪内皮细胞的效应。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鉴定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巨噬细胞M1亚型相关基因
董博清, 李杨, 石玉婷, 张静, 冯新顺, 郑瑾, 李潇, 丁小明, 薛武军
2023, 14(1):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1
摘要(292) HTML (155) PDF 308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鉴定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巨噬细胞M1亚型表达的相关基因并构建风险模型预测移植肾存活。  方法  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肾移植术后的GSE36059及GSE21374数据集。GSE36059包括发生排斥反应和稳定移植物的样本,使用该数据集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M1亚型相关差异表达基因(M1-DEG)。随后将GSE21374数据集(包含了移植物丢失的随访数据)按照7∶3拆分为训练集以及验证集,在训练集中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筛选变量构建多因素Cox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移植物存活的能力。使用CIBERSORT分析高、低风险组浸润的免疫细胞的差异,并分析两组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基因的分布,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进一步明确高风险组中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以及通路。最后使用数据库预测与预后基因互作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  结果  在GSE36059数据集中,筛选得到14个M1-DEG。在GSE21374数据集中,使用LASSO-Cox回归筛选出Toll样受体8(TLR8)、Fc γ受体1B(FCGR1B)、BCL2相关蛋白A1(BCL2A1)、组织蛋白酶S(CTSS)、鸟苷酸结合蛋白2(GBP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招募域家族成员16(CARD16),基于这6个M1-DEG构建多因素Cox模型。风险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1年及3年移植物存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和0.877,在验证集中预测1年及3年移植物存活的AUC分别为0.765及0.736。免疫浸润分析表明,高风险组静息及活化的CD4+记忆T细胞、γδT细胞、巨噬细胞M1亚型浸润增多(均为P < 0.05)。高风险组HLA Ⅰ类基因表达上调。GSEA分析表明,高风险组免疫反应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富集。CTSS与8个miRNA相互作用、BCL2A1和GBP2与3个miRNA相互作用、FCGR1B与1个miRNA相互作用。  结论  本研究基于6个M1-DEG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对于预测移植肾存活具有良好的表现,可为早期对高风险受者干预提供依据。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郑珊珊, 郑哲, 宋云虎, 黄洁, 廖中凯, 侯剑峰, 唐汉韡, 刘盛
2023, 14(1): 93-9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2
摘要(150) HTML (88) PDF 156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614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使用ECMO分为ECMO组(43例)和非ECMO组(571例)。总结ECMO组受者心脏移植术后ECMO支持治疗情况,比较两组受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和远期预后。  结果  43例ECMO支持受者中,17例因出血进行开胸探查,10例出现感染,4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出现脑卒中。26例受者成功脱离ECMO后康复出院,6例受者ECMO支持期间死亡,6例受者ECMO脱机后死亡,5例受者因无法脱离ECMO而接受再次移植,再次移植后仅1例存活。与非ECMO组比较,ECMO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术后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肾功能不全需要透析、再次开胸止血、感染、机械通气时间≥96 h和气管切开比例较高,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较长(均为P < 0.05)。ECMO组受者出院生存率和90 d生存率分别为63%和96%,低于非ECMO组的97%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CMO组受者的远期生存率低于非ECMO组(P < 0.05); 当排除心脏移植术后90 d内死亡的受者后,两组之间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CMO是治疗心脏移植术后EAD有效的方法。使用ECMO的受者心脏移植术后的早期生存率低于不使用ECMO的受者,而顺利度过心脏移植术后90 d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终末期心力衰竭受者术前肺动脉压对心脏移植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
周炜, 李白翎, 张冠鑫, 唐杨烽, 马少林, 胡道锡, 范兴例, 韩林
2023, 14(1): 100-10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3
摘要(187) HTML (57) PDF 142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终末期心力衰竭受者术前肺动脉压对心脏移植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心脏移植手术的105例受者临床资料,以肺动脉平均压(mPAP)作为诊断标准,确定mPAP预测心脏移植预后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受者分为低mPAP组(66例)和高mPAP组(39例)。比较低mPAP组和高mPAP组受者的术中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供心冷缺血时间)和术后指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率、IABP辅助时间、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率、ECMO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率、围手术期病死率],比较两组受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mPAP预测心脏移植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0.5 mmHg。高mPAP组受者的ECMO支持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高于低mPAP组(均为P < 0.05); 两组受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供心冷缺血时间、IABP支持率、IABP辅助时间、ECMO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高mPAP组和低mPAP组受者的术后1、2、3、4年的生存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术前肺动脉压力与心脏移植围手术期预后密切相关,mPAP=30.5 mmHg是预测心脏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高mPAP组受者围手术期ECMO支持率高,围手术期病死率高,但并未对术后中、远期预后产生影响。
心脏移植术后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
陈斯瑶, 吴敏, 黄劲松, 吴怡锦
2023, 14(1):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4
摘要(245) HTML (108) PDF 141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移植受者术后发生高钾血症的预后、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随访1年内的血钾水平分为正常血钾组(83例)、高钾血症组(43例)及重度高钾血症组(32例)。总结心脏移植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分析心脏移植术后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  结果  心脏移植术后1年高钾血症发生率为47.5%(75/158),重度高钾血症发生率20.3%(32/158)。重度高钾血症组的病死率为16%(5/32),高于正常血钾组的8%(7/83)和高钾血症组的7%(3/43)。术前半年血清肌酐(Scr)平均值、术前末次总胆红素、术后血液透析时间、术后1 d Scr及术后1 d脑钠肽前体是心脏移植术后发生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术前半年Scr平均值、术后血液透析时间和术后1 d Scr、术后7 d Scr可预测术后重度高钾血症。  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重度高钾血症的结局欠佳,心脏移植术后发生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半年Scr平均值、术前末次总胆红素、术后血液透析时间、术后1 d Scr及术后1 d脑钠肽前体,围手术期Scr及术后血液透析时间可预测心脏移植术后1年内重度高钾血症。
肾移植术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张敏月, 兰平, 宫惠琳, 郑瑾
2023, 14(1): 113-1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5
摘要(307) HTML (82) PDF 47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复发及新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方法  选取经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确诊为FSGS的受者34例,根据自体肾原发病及循环渗透因子检测,将34例受者分为复发FSGS组(12例)和新发FSGS组(22例)。比较复发与新发两组间受者在临床指标及移植肾病理损伤程度的差异。  结果  两组受者系膜增生评分、肾小球球性硬化率、肾小管萎缩评分、间质纤维化评分和足细胞增生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复发FSGS组受者的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率为0.10(0.08,0.27),低于新发FSGS组受者的0.19(0.13,0.33)(P < 0.05)。两组受者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药物性肾小管损伤、BK病毒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复发FSGS组受者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7%,低于新发FSGS组受者的55%(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移植肾组织内浸润炎症细胞主要为T细胞; 复发FSGS组和新发FSGS组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33%(4/12)和32%(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多数病例移植肾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区IgM团块状沉积,电子显微镜显示移植肾肾小球均存在足突广泛融合或节段性分布。  结论  复发FSGS组肾损伤程度和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新发FSGS组。综合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等有助于复发和新发FSG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器官捐献协调员劝捐协调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侯晓丽, 国航, 任敬, 崔倩倩, 王辛哲, 于翔, 孔杨
2023, 14(1): 120-12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6
摘要(208) HTML (69) PDF 14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器官捐献协调员器官捐献意愿和器官捐献协调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式对349名全国器官捐献协调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45名,女204名,年龄27(23,36)岁。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logistic回归探讨捐献意愿和协调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349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中,愿意捐献器官的人数有146名,占41.8%,其中已签署器官捐献同意卡的101名,占28.9%。器官捐献法律认知充分、文化程度高、有婚姻经历、自感健康状况好均对器官捐献协调员器官捐献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均为P < 0.05); 收入高、器官捐献协调员工龄长、聘用方式为专职、捐献意愿高、捐献条件认知和捐献程序认知充分均对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均为P < 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器官捐献协调员对器官捐献的法律认知程度越高,器官捐献意愿越强,而增强器官捐献协调员自身捐献意愿对提高器官捐献协调效果有积极影响。因此,应搭建全方位器官捐献协调员培养体系,以提高器官劝捐成功率,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肝动脉重建技术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李欣澄, 黄帆, 王国斌, 余孝俊, 吴若林, 侯刘进, 叶征辉, 张兴华, 王伟, 耿小平, 赵红川
2023, 14(1): 128-13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7
摘要(195) HTML (59) PDF 588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不同重建方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动脉重建方式分为常规类型肝动脉重建组(123例)及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17例),比较两组受者术中和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  结果  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术后1 d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7 d总胆红素(TB)、术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均高于常规肝动脉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失血量、术中输入红细胞量、冷或热缺血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移植肝血流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常规组发生肝动脉并发症5例,而特殊组未见肝动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均为82.4%,常规重建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0%、78.9%、75.6%,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当供受者肝动脉存在变异和(或)病变时,采用特殊方法行肝动脉重建可有效恢复移植肝动脉血流,并不会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率。
综述
肾移植受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最新进展
刘琪星, 李月红
2023, 14(1): 135-14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8
摘要(307) HTML (77) PDF 117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受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有更高的重症风险,对该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性接种疫苗至关重要。但有证据表明,肾移植受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免疫反应显著弱于健康人群,美国的标准接种方案如接种2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并不足以为肾移植受者提供足够的保护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增加肾移植受者疫苗接种的次数能够提高疫苗的效力,而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对提高疫苗效力的证据仍十分有限。本文就肾移植受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重要性、有效性、特殊性以及免疫抑制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效力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肾移植受者的疫苗接种提供参考。
大鼠肝移植无肝期研究进展
韩田, 张丽, 常庆尧, 李想, 贺晓鹏, 闫哲宁, 高琳, 徐钧
2023, 14(1): 142-14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19
摘要(231) HTML (59) PDF 135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肝移植手术器械、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其疗效日益提升,但无肝期时间的长短仍是影响肝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鼠是肝移植相关基础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之一,本文就延长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持续时间及缩短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操作时间的方法,包括吸入性七氟烷麻醉、颈静脉留置针补液、无肝期前夹闭腹主动脉、无肝期前门静脉注入生理盐水、脾脏皮下转位术、肝食管动脉电凝离断、肝上下腔静脉磁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套管吻合、肝上下腔静脉支架吻合、门静脉快速连接装置套管、肝下下腔静脉保留肝脏组织环套管进行综述,为延长大鼠无肝期持续时间,提高无肝期操作效率,提升大鼠肝移植成功率提供参考。
管周毛细血管损伤在肾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梁诚, 牛纪平, 满江位, 杨立
2023, 14(1): 147-15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20
摘要(324) HTML (111) PDF 137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脏是一个高度血管化的器官,管周毛细血管网络是其微血管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管周毛细血管作为肾小管及肾间质的主要供应血管,参与肾小管的能量代谢、物质分泌和重吸收等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肾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以及肾脏纤维化过程均会引起管周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数量减少,并加重移植肾间质纤维化,严重影响肾功能的长期稳定。因此,本文对管周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管周毛细血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以及移植肾纤维化进行综述,聚焦肾移植期间管周毛细血管的损伤机制和特异性改变,为防治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移植物的长期预后提供参考。
肝静脉压力梯度对肝移植受者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张鹏飞, 陈雅洁, 曹经琳, 赵彩彦, 王洋, 窦剑
2023, 14(1): 154-15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21
摘要(207) HTML (57) PDF 136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应用能更精准地匹配肝硬化肝移植供受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并为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提供指导。除此之外,HVPG也能预测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并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早发现、早干预的依据。因此,本文通过对HVPG在肝移植受者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肝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的诊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