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1期

述评
重视供肝机械灌注研究,推动肝移植高质量发展
欧阳青, 谭晓宇, 霍枫
2021, 12(1): 1-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1
摘要(447) HTML (320) PDF 86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器官捐献数量不断增加和扩大标准供者(ECD)供肝定义不断拓展,供肝质量必然成为影响肝移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最大限度解决器官短缺和推动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利用机械灌注(MP)对供肝进行灌注、保存、评估及修复,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提高肝移植质量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国内外ECD供肝的不同应用情况,结合国际上MP研究进展和本中心有关研究经验,探讨整合器官保护技术建设器官重症监护室(ICU)的可行性,拟在推动我国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的技术内涵。
诊疗规范
中国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2021, 12(1): 8-14, 2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2
摘要(1118) HTML (317) PDF 85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脏虽为“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移植,但术后排斥反应仍较为常见,规范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针对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常用方案及各类型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制订《中国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Banff移植病理学
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的起源、发展及对器官移植的推动作用
郭晖, 陈刚
2021, 12(1): 15-2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3
摘要(305) HTML (553) PDF 8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Banff会议)的召开及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的建立是国际移植病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目前世界各器官移植中心均常规依据Banff标准进行移植肾的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诊断。随后移植肾Banff标准的研讨和更新模式很快扩展至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胰腺和移植小肠等各类移植器官。Banff会议不仅成为包含各类移植器官病理学研讨的专题会议,而且也为各类移植器官的活检逐步制定了统一的诊断标准,更好地促进了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明确诊断和治疗。本文总结了国际移植病理学研究的历史、Banff会议及Banff标准对器官移植的推动作用,旨在为临床器官移植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学术盘点
2020年ATC肾移植相关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国际前沿热点
何健楠, 孙启全
2021, 12(1): 23-2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4
摘要(198) HTML (81) PDF 82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美国移植年会(ATC)是移植学领域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盛会,其报道的内容囊括了世界各地学者在移植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引领了移植相关研究的前沿方向。本文就2020年ATC中与肾移植相关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国际前沿热点进行概述,包括免疫记忆性细胞功能和免疫记忆机制的新发现,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机制的最新探索,异种移植的研究现状,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潜在解决策略,纳米医学、单细胞RNA测序等新型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前景等。
2020年ATC肝移植研究前沿盘点
李海波, 汪国营, 蔡建业, 冯啸, 曾凯宁, 杨扬
2021, 12(1): 29-3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5
摘要(538) HTML (126) PDF 84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美国移植年会(ATC)是器官移植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文概述了2020年ATC肝移植领域的热点内容,包括供肝获取和质量评估、供肝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肝细胞癌及其他肝脏恶性肿瘤肝移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肝移植免疫学、围手术期管理和供者来源性感染、儿童肝移植、细胞治疗等多个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0年第3季度肾移植领域最新文献解读
马茂林, 石炳毅, 孙启全
2021, 12(1): 37-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6
摘要(233) HTML (76) PDF 82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如何改善移植肾的长期预后和解决供肾短缺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两大难题,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排斥反应、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是肾移植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肾移植领域文献学习,了解移植肾相关疾病的本质及国际前沿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改善移植肾功能和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本文就2020年第3季度肾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并结合第12期岭南读书会的会议纪要作一文献解读,并从IRI、排斥反应和感染3个方面进行综述。
移植前沿
促进自体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存活的方法研究进展
屈凌寒, 余州, 宋保强
2021, 12(1): 43-5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7
摘要(257) HTML (124) PDF 109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癌症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可能导致年轻女性癌症患者发生卵巢早衰和不孕,而自体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是这类患者保存生育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该技术最大的挑战是移植后卵泡大量丢失。本文综述了自体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存活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论著
多基因编辑猪-猴心脏、肝脏、肾脏移植临床前研究初步报道
张玄, 王琳, 张洪涛, 杨诏旭, 岳树强, 杨雁灵, 董海龙, 陈敏, 路志红, 程亮, 刘金成, 俞世强, 张更, 秦卫军, 李纪鹏, 魏红江, 杨璐菡, 周亮, 龙恩武, 陶开山, 窦科峰
2021, 12(1): 51-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8
摘要(439) HTML (258) PDF 212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目前国际上基因改造程度最大的基因编辑猪在临床前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  将1只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敲除联合3种主要异种抗原基因敲除以及抑制补体活化、调节凝血紊乱、抗炎抗吞噬的9种人源化基因转入猪(PERV-KO/3-KO/9-TG)作为供体,获取其心脏、肝脏和肾脏,分别移植给3只恒河猴受体,建立猪-猴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前研究模型。观察血流重建后各移植物的功能状态并总结受体存活情况;监测移植物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各器官移植受体的血液学指标变化;观察移植物组织病理学表现。  结果  血流重建后各移植器官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血流灌注状态良好。术后1 d,移植心脏、肝脏和肾脏均表现为动、静脉血流状态充盈,灌注情况良好。心脏、肝脏和肾脏移植受体的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7 d、26 d和1 d。心脏移植受体术后1 d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至术后6 d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术后7 d各项指标均急剧升高。肝脏移植受体术后2 d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术后10 d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但总胆红素持续升高。术后12 d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出现升高,至术后15 d达到高峰。肾脏移植受体术后1 d出现轻微蛋白尿,后因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组织病理学显示心脏和肾脏移植物组织结构接近正常,移植肝脏表现为片状坏死,肝组织结构出现紊乱,并伴有炎症损伤、间质出血和血栓性微血管病形成。  结论  PERV-KO/3-KO/9-TG猪在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缓解体液性排斥反应及凝血紊乱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能否作为临床异种器官移植潜在供体需进一步评估。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增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归巢能力的初步研究
乔禹铭, 周松, 张亚, 刘永光, 赵明
2021, 12(1): 57-6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09
摘要(227) HTML (58) PDF 21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第5代BMSC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不加EPO)及10、100、500、1 000 IU/mL EPO组,培养24 h和48 h后检测各组BMSC的增殖率、迁移能力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情况。将第5代BMSC分为BMSC组和EPO-BMSC组,培养48 h后观察EPO对两组BMSC的表面标志物、定向分化和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  结果  EPO与BMSC共培养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100、500 IU/mL EPO组BMSC增殖率和迁移能力增强,CXCR4蛋白表达量增高(均为P < 0.05)。EPO-BMSC组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和定向分化能力未受EPO影响。在EPO-BMSC组中,大多数细胞的纤维骨架沿细胞的长轴排列,呈平行状。  结论  EPO可提高BMSC的增殖率、迁移能力和组织修复治疗能力,可能通过增加CXCR4的表达,促进其向损伤器官组织的定向归巢。
心脏移植治疗Danon病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林恒强, 刘盛, 黄洁, 杜娟, 陈雷, 王红月
2021, 12(1): 64-6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0
摘要(212) HTML (329) PDF 127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通过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提高对Danon病的认识及心脏移植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对1例极为罕见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anon病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术前MDT讨论,包括心脏移植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并总结MDT在Danon病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  术前超声心动检查发现患者处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全心衰竭,考虑Danon病终末期心力衰竭。经MDT讨论,术前抗心力衰竭、降低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护肝、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等待合适供者后行原位心脏移植术,患者术后5 d出现四肢肌无力表现,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后肌力逐渐恢复,术后48 d出院,出院时情况良好,出院后继续给予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情况良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结论  Danon病相当罕见,通过MDT模式可提高心脏移植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移植肾切除术后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吕广娜, 李宁, 宁媛, 郭文萍
2021, 12(1): 70-7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1
摘要(224) HTML (143) PDF 191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在移植肾切除术后急性心力衰竭(AHF)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对1例突发移植肾出血致失血性休克,行移植肾切除术后2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AHF、急性肺淤血、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MDT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综合MDT讨论意见,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降低心脏负荷、抗凝、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塑、调脂、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临床结局良好,患者恢复规律血液透析治疗。  结论  应用MDT模式可为移植肾切除术后AHF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制定全面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肾移植术后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复发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王於尘, 严紫嫣, 邓文锋, 夏仁飞, 曾文利, 罗佳, 徐健, 苗芸
2021, 12(1): 77-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2
摘要(267) HTML (182) PDF 176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DT)的经验。  方法  对1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不明原因移植肾功能短期内迅速下降的病例进行MDT讨论,总结MDT在诊断罕见遗传性疾病以及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中的作用。  结果  经MDT讨论,患者确诊为Ⅰ型PH复发,排除排斥反应后恢复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嘱大量饮水,予优质蛋白和低磷饮食、维生素B6、钙剂等保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患者移植肾功能恶化延缓,但仍在肾移植术后5个月恢复规律血液透析至投稿日。结论肾移植术后Ⅰ型PH复发较为罕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肾结石,移植肾功能下降,且并发症多,患者预后不良。通过MDT讨论患者病情,明确诊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延缓了病情进展,改善了患者预后。
肺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分析
练巧燕, 陈奥, 徐鑫, 韦兵, 蔡宇航, 黄丹霞, 何建行, 巨春蓉
2021, 12(1): 83-8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3
摘要(252) HTML (90) PDF 131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1年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行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且术后处于稳定状态的4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者术前、术后2周及每个月(术后1年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比值。分析受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方式、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发生情况及原发病对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影响。  结果  肺移植术后1年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CD3+、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9、0.109),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P=0.02),而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肺移植受者的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出现PGD对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无影响(P > 0.05)。肺移植术前原发病对CD3+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无影响,但感染性肺疾病受者术后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P < 0.05)。  结论  肺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术后早期较低,随后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后达到稳态。其动态变化与受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出现PGD无关。
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刘颖, 孙丽莹, 朱志军, 魏林, 曲伟, 曾志贵, 赵新颜
2021, 12(1): 90-9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4
摘要(222) HTML (194) PDF 116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发病情况和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移植术后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HSOS患者的治疗方式及转归情况。  结果  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生率为0.8%(2/239),中位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4.5(1.7,9.0)个月。HSO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胀、腹腔积液、肝肿大、胆红素升高,部分伴有肾功能不全。4例HSOS患者的腹部增强CT均呈“花斑样”不均匀强化;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肝窦扩张伴淤血。4例患者均给予调整免疫抑制剂,将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环孢素,并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1例患者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3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在治疗好转后因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死亡。  结论  HSOS是肝移植术后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移植物衰竭,改善患者预后。
多源化巨细胞病毒DNA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程昊钰, 杨帆, 杨怡欣, 张书芹, 张永平, 张维婕, 费新红, 殷宇明, 顾江英, 王静波
2021, 12(1): 96-10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5
摘要(148) HTML (57) PDF 81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血浆、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的巨细胞病毒(CMV)DNA定量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肺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0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CMV肺炎的19例受者设为CMV肺炎组,选择同期仅发生CMV血症的229例受者、接受纤维支气管镜镜检的11例非CMV肺炎受者及根据病原学证据确诊细菌或真菌性肺炎进行痰培养的16例受者,分别设为对照A、B、C组。总结CMV肺炎的发生情况;分析CMV肺炎受者不同来源(血浆、痰液、BALF)标本的CMV DNA载量;总结CMV肺炎受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40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有19例发生了CMV肺炎,CMV肺炎总体发生率为4.7%(19/405)。CMV肺炎受者的血浆、痰液、BALF的CMV DNA载量均分别高于对照A、B、C组(均为P < 0.05)。19例受者中,有12例经抗病毒治疗后治愈,7例治疗失败死亡(其中3例放弃治疗),病死率为37%(7/19)。  结论  血浆、痰液、BALF的CMV DNA定量检测可提高CMV肺炎的诊断率,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预后。
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肝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不同时期肝脏弹性的应用价值
李沁园, 姜伟, 冯程, 赵宁波, 王新发, 董常峰
2021, 12(1): 103-10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6
摘要(337) HTML (74) PDF 121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无创性监测肝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不同时期肝脏弹性的价值。  方法  收集73例肝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后时间分为早期组(25例)和中长期组(48例),同时选取3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超声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肝脏和脾脏弹性成像指标,并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早期组的各项超声指标和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中长期组的各项超声指标升高,GG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早期组比较,中长期组的肝脏右斜径和ALT、GGT、AL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早期组和中长期组肝脏声触诊弹性成像(STE)值、声触诊弹性测量(STQ)值与脾脏STE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早期组比较,中长期组的肝脏和脾脏弹性成像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脏弹性成像指标与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GGT呈弱相关性,与ALP呈强相关性。脾脏STE值与ALP呈弱相关性。肝脏STE值与肝脏STQ值呈强相关性,肝脏STE值、STQ值与脾脏STE值均呈弱相关性。  结论  肝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不同时期的肝脏弹性特征不同,持续监测肝脏弹性可能为肝移植术后随访提供全新的无创性监测方式。
综述
免疫细胞互噬作用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赵阳, 周林, 贺强
2021, 12(1): 109-11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7
摘要(234) HTML (115) PDF 94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互噬作用是指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发生的部分细胞膜片段或细胞浆内容交换的过程,是存在于细胞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制。免疫细胞可通过互噬作用获得对方细胞的部分特性,通过互噬作用产生的新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互噬作用研究的起源和发展、细胞互噬作用的机制及免疫细胞互噬作用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综述。
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策略的研究进展
张骊, 杨健, 蒋文涛
2021, 12(1): 115-1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1.018
摘要(442) HTML (192) PDF 78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手术一直存在大量失血和输血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围手术期输血量急剧减少,无输血肝移植成为现实。由于出血和输血都与肝移植的不良预后相关,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成为了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关键目标。本文总结了肝移植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的不良影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肝移植受者的输血管理以及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策略,旨在为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输血需求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