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专家论坛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秦旨文, 张武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07
摘要(3) HTML(2) PDF 59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作为一种边缘性器官已经被应用于实体器官移植中,在有效缓解器官短缺现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传播。但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愈逐渐成为现实,这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成为器官移植供者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抗病毒药物的辅助治疗下,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实体器官移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总结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肾脏、心脏、肺脏及肝脏等移植的研究现状,就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情况及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做一综述,探究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可行性,以期为扩大器官移植供体池提供参考,减少终末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作为一种边缘性器官已经被应用于实体器官移植中,在有效缓解器官短缺现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传播。但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愈逐渐成为现实,这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成为器官移植供者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抗病毒药物的辅助治疗下,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实体器官移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总结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肾脏、心脏、肺脏及肝脏等移植的研究现状,就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情况及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做一综述,探究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可行性,以期为扩大器官移植供体池提供参考,减少终末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谢思雨, 路君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28
摘要(11) HTML(2) PDF 180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免疫抑制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但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导致感染等的风险增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临床前研究表明,MSC疗法能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受,加速急性肾损伤修复,促进肾功能恢复。临床试验则验证了MSC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对MSC的一般特性、MSC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以及MSC在肾移植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简要讨论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推动MSC治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免疫抑制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但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导致感染等的风险增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临床前研究表明,MSC疗法能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受,加速急性肾损伤修复,促进肾功能恢复。临床试验则验证了MSC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对MSC的一般特性、MSC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以及MSC在肾移植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简要讨论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推动MSC治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论著
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受者停用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武凤, 段斌炜, 欧阳雅博, 张静, 曹宇, 栗光明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53
摘要(6) HTML(3) PDF 52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  结果   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止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5例HBV再感染,3例受者死亡,1例受者移植物丢失并进行二次肝移植。5例HBV再感染受者中4例发生病毒变异。再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是否停用NAs、移植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否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成功的受者长期停用HBIG是可行和安全的,但能否同时停用NA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  结果   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止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5例HBV再感染,3例受者死亡,1例受者移植物丢失并进行二次肝移植。5例HBV再感染受者中4例发生病毒变异。再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是否停用NAs、移植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否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成功的受者长期停用HBIG是可行和安全的,但能否同时停用NA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规律随访对肾移植术后BK病毒再激活时的病毒载量及受者预后影响
吴周庭, 王於尘, 曾文利, 夏仁飞, 邓文锋, 徐健, 苗芸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31
摘要(8) HTML(20) PDF 62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规律随访对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BKV)再激活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访时间分为疫情前随访组与疫情期间随访组,随访期限为1年。比较疫情前随访组和疫情期间随访组的随访时间间隔,分析两组BKV感染情况,分析BKV感染进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疫情前随访共计1 790人次,疫情期间随访共计2 680人次。与疫情期间随访组比较,疫情前随访组术后3个月内、3~6个月、7~12个月的随访时间间隔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疫情前随访组35例(32%)检出BKV尿症、3例(3%)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相关肾病(BKVAN),疫情期间随访组53例(25%)检出BKV尿症、3例(1%)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疫情前随访组术后首次检出BKV尿症时间长于疫情期间随访组,首次再激活尿BKV载量小于疫情期间随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再激活BKV尿症病毒载量与尿BKV载量峰值、BKV再激活后第1、3个月肌酐与基线肌酐差值相关(均为P<0.05)。  结论  肾移植术后不规律随访可导致BKV再激活时间提前、首次尿病毒载量检出值更高,以及延迟诊断和干预,并造成不良预后。亟待建立远程随访体系以满足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肾移植受者的随访需求。   目的  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规律随访对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BKV)再激活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访时间分为疫情前随访组与疫情期间随访组,随访期限为1年。比较疫情前随访组和疫情期间随访组的随访时间间隔,分析两组BKV感染情况,分析BKV感染进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疫情前随访共计1 790人次,疫情期间随访共计2 680人次。与疫情期间随访组比较,疫情前随访组术后3个月内、3~6个月、7~12个月的随访时间间隔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疫情前随访组35例(32%)检出BKV尿症、3例(3%)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相关肾病(BKVAN),疫情期间随访组53例(25%)检出BKV尿症、3例(1%)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疫情前随访组术后首次检出BKV尿症时间长于疫情期间随访组,首次再激活尿BKV载量小于疫情期间随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再激活BKV尿症病毒载量与尿BKV载量峰值、BKV再激活后第1、3个月肌酐与基线肌酐差值相关(均为P<0.05)。  结论  肾移植术后不规律随访可导致BKV再激活时间提前、首次尿病毒载量检出值更高,以及延迟诊断和干预,并造成不良预后。亟待建立远程随访体系以满足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肾移植受者的随访需求。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术单中心初步经验
张明晓, 丁振山, 王建峰, 赵颖, 张天宇, 曹传振, 邓益森, 周晓峰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61
摘要(5) HTML(4) PDF 135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KT组无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RAKT组手术时间长于OKT(P=0.01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及出院时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T组1例受者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AKT术后恢复与OKT相当,对于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而言,RAK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尝试开展。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KT组无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RAKT组手术时间长于OKT(P=0.01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及出院时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T组1例受者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AKT术后恢复与OKT相当,对于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而言,RAK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尝试开展。
人源化基因修饰猪红细胞与人血清免疫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陈蕾佳, 崔梦一, 宋翔宇, 王恺, 贾志博, 杨鎏璞, 董阳辉, 左浩辰, 杜嘉祥, 潘登科, 许文静, 任洪波, 赵亚群, 彭江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26
摘要(7) HTML(5) PDF 148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野生型(WT)、四基因修饰(TKO/hCD55)和六基因修饰(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和免疫差异。  方法  收集了20名不同血型志愿者的血液,将WT、TKO/hCD55和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ABO-相容(ABO-C)及ABO-不相容(ABO-I)人红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血型人血清中,检测血凝集、抗原抗体结合(IgG、IgM)水平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评估2种基因修饰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  结果  ABO-C组未出现明显凝集;WT组和ABO-I组凝集水平高于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01)。WT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ABO-C组、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ABO-I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TKO/hCD55组、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1)。TKO/hCD55组猪红细胞IgM和IgG结合水平均低于WT组和ABO-I组;TKO/hCD55/hCD46/hTBM组猪红细胞IgG和IgM结合水平低于WT组,IgG低于ABO-I组(均为P<0.05)。  结论  基因修饰猪红细胞的免疫相容性优于野生型猪,并接近于ABO-C,人源化猪红细胞在血资源奇缺时可考虑作为血液来源。   目的   探讨野生型(WT)、四基因修饰(TKO/hCD55)和六基因修饰(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和免疫差异。  方法  收集了20名不同血型志愿者的血液,将WT、TKO/hCD55和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ABO-相容(ABO-C)及ABO-不相容(ABO-I)人红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血型人血清中,检测血凝集、抗原抗体结合(IgG、IgM)水平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评估2种基因修饰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  结果  ABO-C组未出现明显凝集;WT组和ABO-I组凝集水平高于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01)。WT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ABO-C组、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ABO-I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TKO/hCD55组、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1)。TKO/hCD55组猪红细胞IgM和IgG结合水平均低于WT组和ABO-I组;TKO/hCD55/hCD46/hTBM组猪红细胞IgG和IgM结合水平低于WT组,IgG低于ABO-I组(均为P<0.05)。  结论  基因修饰猪红细胞的免疫相容性优于野生型猪,并接近于ABO-C,人源化猪红细胞在血资源奇缺时可考虑作为血液来源。
移植伦理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的伦理研究
胡潇楠, 吕任婕, 王临英, 孟烨湘, 崔瑜, 燕娟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12
摘要(5) HTML(4) PDF 58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激励政策。为保障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公正、尊重自主、不伤害、有利原则,梳理我国当前在实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神激励缺乏延续性心理干预、人道救助在实践中被曲解及间接经济激励对个人捐献自主性的影响等,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激励政策。为保障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公正、尊重自主、不伤害、有利原则,梳理我国当前在实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神激励缺乏延续性心理干预、人道救助在实践中被曲解及间接经济激励对个人捐献自主性的影响等,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综述
大鼠原位肝移植解剖重建研究进展
吴伟康, 李霄, 王旭丹, 丁睿, 陶开山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37
摘要(5) HTML(4) PDF 51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肝期较长等问题仍是传统方法无法避免的。目前国内外大鼠肝移植模型改进方式主要围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这4个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展开。为此,本文就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促进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肝期较长等问题仍是传统方法无法避免的。目前国内外大鼠肝移植模型改进方式主要围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这4个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展开。为此,本文就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促进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边缘供肝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鲁欣翼, 滕飞, 傅宏, 赵渊宇, 朱鲤烨, 董家勇, 毛家玺, 郭闻渊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02
摘要(10) HTML(5) PDF 54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突破与成熟,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肝短缺已成为限制肝移植临床发展的主要阻碍,如何扩大供肝来源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龄供肝、脂肪变性供肝、病毒性肝炎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等常见边缘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边缘供肝的使用仍存在较多限制。因此,本文对边缘供肝的定义,几种常见边缘供肝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扩大肝移植供者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临床肝移植供体池的扩大提供参考,造福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突破与成熟,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肝短缺已成为限制肝移植临床发展的主要阻碍,如何扩大供肝来源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龄供肝、脂肪变性供肝、病毒性肝炎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等常见边缘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边缘供肝的使用仍存在较多限制。因此,本文对边缘供肝的定义,几种常见边缘供肝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扩大肝移植供者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临床肝移植供体池的扩大提供参考,造福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学术盘点
2023年国内肾移植文献盘点
曾心悦, 周王天旭, 孙启全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59
摘要(10) HTML(4) PDF 54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手术在解决终末期肾病的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术后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棘手的挑战,如感染、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慢性移植肾失功等。随着科技发展,生物材料、基因测序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研究者们在肾移植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研究。2023年,我国肾移植研究不仅关注于解决上述挑战,更着眼于拓展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肾移植事业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本文将系统综述我国研究团队在2023年在肾移植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涵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沿,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旨在以本土化视角,为肾移植领域的重大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我国肾移植事业迈向更高峰。 肾移植手术在解决终末期肾病的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术后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棘手的挑战,如感染、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慢性移植肾失功等。随着科技发展,生物材料、基因测序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研究者们在肾移植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研究。2023年,我国肾移植研究不仅关注于解决上述挑战,更着眼于拓展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肾移植事业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本文将系统综述我国研究团队在2023年在肾移植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涵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沿,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旨在以本土化视角,为肾移植领域的重大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我国肾移植事业迈向更高峰。
述评
人体器官捐献中的死亡标准问题
杨顺良, 江哲龙, 吕立志, 李羽抒, 王栋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33
摘要(8) HTML(6) PDF 180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死亡后捐献是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未定义死亡,且回避了“是否承认脑死亡”这一关键性问题,器官捐献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或损害捐献者权益的情况。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最终无法避免的事实,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标准来判定死亡。死亡标准的建立基础是人们所持有的死亡观,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制约。中西方死亡判定标准的认定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规范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推进器官捐献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动机纯正原则,以知情同意为前提,尊重捐献者及其近亲属的死亡标准自主选择权,严格遵循死亡判定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死亡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死亡后捐献是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未定义死亡,且回避了“是否承认脑死亡”这一关键性问题,器官捐献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或损害捐献者权益的情况。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最终无法避免的事实,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标准来判定死亡。死亡标准的建立基础是人们所持有的死亡观,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制约。中西方死亡判定标准的认定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规范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推进器官捐献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动机纯正原则,以知情同意为前提,尊重捐献者及其近亲属的死亡标准自主选择权,严格遵循死亡判定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死亡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郭藩盛, 曾强, 窦剑
,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16
摘要(6) HTML(3) PDF 56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且有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肝移植受者,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辅助诊断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戊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以及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对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监测、治疗及预防,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且有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肝移植受者,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辅助诊断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戊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以及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对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监测、治疗及预防,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2024 年 1 期目录
摘要(118) HTML(98) PDF 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