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秦旨文, 张武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07
摘要(1) HTML(2) PDF 597KB(0)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作为一种边缘性器官已经被应用于实体器官移植中,在有效缓解器官短缺现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传播。但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愈逐渐成为现实,这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成为器官移植供者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抗病毒药物的辅助治疗下,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实体器官移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总结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肾脏、心脏、肺脏及肝脏等移植的研究现状,就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情况及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做一综述,探究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可行性,以期为扩大器官移植供体池提供参考,减少终末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
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受者停用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武凤, 段斌炜, 欧阳雅博, 张静, 曹宇, 栗光明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53
摘要(6) HTML(3) PDF 529KB(0)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  结果   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止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5例HBV再感染,3例受者死亡,1例受者移植物丢失并进行二次肝移植。5例HBV再感染受者中4例发生病毒变异。再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是否停用NAs、移植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否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成功的受者长期停用HBIG是可行和安全的,但能否同时停用NA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规律随访对肾移植术后BK病毒再激活时的病毒载量及受者预后影响
吴周庭, 王於尘, 曾文利, 夏仁飞, 邓文锋, 徐健, 苗芸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31
摘要(6) HTML(5) PDF 621KB(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规律随访对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BKV)再激活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访时间分为疫情前随访组与疫情期间随访组,随访期限为1年。比较疫情前随访组和疫情期间随访组的随访时间间隔,分析两组BKV感染情况,分析BKV感染进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疫情前随访共计1 790人次,疫情期间随访共计2 680人次。与疫情期间随访组比较,疫情前随访组术后3个月内、3~6个月、7~12个月的随访时间间隔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疫情前随访组35例(32%)检出BKV尿症、3例(3%)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相关肾病(BKVAN),疫情期间随访组53例(25%)检出BKV尿症、3例(1%)检出BKV血症、1例(1%)检出BKV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疫情前随访组术后首次检出BKV尿症时间长于疫情期间随访组,首次再激活尿BKV载量小于疫情期间随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再激活BKV尿症病毒载量与尿BKV载量峰值、BKV再激活后第1、3个月肌酐与基线肌酐差值相关(均为P<0.05)。  结论  肾移植术后不规律随访可导致BKV再激活时间提前、首次尿病毒载量检出值更高,以及延迟诊断和干预,并造成不良预后。亟待建立远程随访体系以满足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肾移植受者的随访需求。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的伦理研究
胡潇楠, 吕任婕, 王临英, 孟烨湘, 崔瑜, 燕娟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12
摘要(4) HTML(4) PDF 580KB(0)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激励政策。为保障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公正、尊重自主、不伤害、有利原则,梳理我国当前在实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神激励缺乏延续性心理干预、人道救助在实践中被曲解及间接经济激励对个人捐献自主性的影响等,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大鼠原位肝移植解剖重建研究进展
吴伟康, 李霄, 王旭丹, 丁睿, 陶开山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37
摘要(4) HTML(4) PDF 515KB(0)
摘要: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肝期较长等问题仍是传统方法无法避免的。目前国内外大鼠肝移植模型改进方式主要围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这4个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展开。为此,本文就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促进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术单中心初步经验
张明晓, 丁振山, 王建峰, 赵颖, 张天宇, 曹传振, 邓益森, 周晓峰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61
摘要(4) HTML(4) PDF 1356KB(0)
摘要: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KT组无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RAKT组手术时间长于OKT(P=0.01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及出院时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T组1例受者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AKT术后恢复与OKT相当,对于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而言,RAK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尝试开展。
2023年国内肾移植文献盘点
曾心悦, 周王天旭, 孙启全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59
摘要(3) HTML(2) PDF 541KB(0)
摘要:
肾移植手术在解决终末期肾病的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术后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棘手的挑战,如感染、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慢性移植肾失功等。随着科技发展,生物材料、基因测序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研究者们在肾移植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研究。2023年,我国肾移植研究不仅关注于解决上述挑战,更着眼于拓展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肾移植事业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本文将系统综述我国研究团队在2023年在肾移植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涵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沿,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旨在以本土化视角,为肾移植领域的重大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我国肾移植事业迈向更高峰。
人体器官捐献中的死亡标准问题
杨顺良, 江哲龙, 吕立志, 李羽抒, 王栋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33
摘要(4) HTML(4) PDF 1809KB(1)
摘要:
死亡后捐献是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未定义死亡,且回避了“是否承认脑死亡”这一关键性问题,器官捐献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或损害捐献者权益的情况。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最终无法避免的事实,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标准来判定死亡。死亡标准的建立基础是人们所持有的死亡观,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制约。中西方死亡判定标准的认定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规范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推进器官捐献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动机纯正原则,以知情同意为前提,尊重捐献者及其近亲属的死亡标准自主选择权,严格遵循死亡判定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死亡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边缘供肝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鲁欣翼, 滕飞, 傅宏, 赵渊宇, 朱鲤烨, 董家勇, 毛家玺, 郭闻渊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02
摘要(8) HTML(5) PDF 549KB(4)
摘要:
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突破与成熟,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肝短缺已成为限制肝移植临床发展的主要阻碍,如何扩大供肝来源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龄供肝、脂肪变性供肝、病毒性肝炎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等常见边缘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边缘供肝的使用仍存在较多限制。因此,本文对边缘供肝的定义,几种常见边缘供肝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扩大肝移植供者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临床肝移植供体池的扩大提供参考,造福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人源化基因修饰猪红细胞与人血清免疫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陈蕾佳, 崔梦一, 宋翔宇, 王恺, 贾志博, 杨鎏璞, 董阳辉, 左浩辰, 杜嘉祥, 潘登科, 许文静, 任洪波, 赵亚群, 彭江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26
摘要(6) HTML(4) PDF 1484KB(0)
摘要:
  目的   探讨野生型(WT)、四基因修饰(TKO/hCD55)和六基因修饰(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和免疫差异。  方法  收集了20名不同血型志愿者的血液,将WT、TKO/hCD55和TKO/hCD55/hCD46/hTBM猪红细胞、ABO-相容(ABO-C)及ABO-不相容(ABO-I)人红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血型人血清中,检测血凝集、抗原抗体结合(IgG、IgM)水平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评估2种基因修饰猪红细胞与人血清的免疫相容性。  结果  ABO-C组未出现明显凝集;WT组和ABO-I组凝集水平高于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01)。WT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ABO-C组、TKO/hCD55组和TKO/hCD55/hCD46/hTBM组;ABO-I组猪红细胞裂解水平高于TKO/hCD55组、TKO/hCD55/hCD46/hTBM组(均为P<0.01)。TKO/hCD55组猪红细胞IgM和IgG结合水平均低于WT组和ABO-I组;TKO/hCD55/hCD46/hTBM组猪红细胞IgG和IgM结合水平低于WT组,IgG低于ABO-I组(均为P<0.05)。  结论  基因修饰猪红细胞的免疫相容性优于野生型猪,并接近于ABO-C,人源化猪红细胞在血资源奇缺时可考虑作为血液来源。
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郭藩盛, 曾强, 窦剑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16
摘要(4) HTML(2) PDF 564KB(1)
摘要: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且有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肝移植受者,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辅助诊断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戊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以及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对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监测、治疗及预防,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谢思雨, 路君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28
摘要(4) HTML(1) PDF 1801KB(0)
摘要:
免疫抑制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但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导致感染等的风险增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临床前研究表明,MSC疗法能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受,加速急性肾损伤修复,促进肾功能恢复。临床试验则验证了MSC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对MSC的一般特性、MSC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以及MSC在肾移植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简要讨论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推动MSC治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 年 1 期目录
当前状态:
摘要(116) HTML(97)
摘要:
显示方式:
述评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肝移植治疗
庞北川, 张娜, 左邦佑, 杨冲, 张宇, 邓绍平
2024, 15(2): 163-17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54
摘要(82) HTML(51) PDF 1907KB()
摘要:
肝泡型包虫病(HAE)是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地方性寄生虫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症状明显时常已进入终末期,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在终末期HAE(es-HAE)治疗中,因残余肝体积不足、无法控制的出血、脉管在体重建困难等,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几乎成为唯一根治的方式。但因供肝短缺、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ELRA)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窘境,极大拓宽了es-HAE手术指征。此外,我国多中心对ELRA进行了诸多优化与改良,进一步完善es-HAE的治疗体系。目前,es-HAE的肝移植(包括ELRA)治疗仍是临床医师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原位肝移植、ELRA、辅助性ELRA等多种手段在es-HAE的外科治疗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提升es-HAE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王志鑫, 刘云飞, 王灏, 王海久, 樊海宁
2024, 15(2): 171-17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57
摘要(23) HTML(3) PDF 1954KB()
摘要: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存质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以手术治疗方式为主,伴随着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肝包虫病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治方案也不断完善。本文将主要综述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尽早发现和治疗,降低疾病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论坛
遗传代谢性肝病的肝移植治疗
沈丛欢, 王正昕
2024, 15(2): 178-18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12
摘要(43) HTML(32) PDF 1705KB()
摘要:
遗传代谢性肝病(IMLD)是一类基因异常导致的肝脏代谢性疾病。IMLD发病机制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特定酶缺陷导致有害代谢底物或产物蓄积以及糖、脂肪等物质代谢异常导致的能量缺陷或异常沉积等。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肝移植在治疗IMLD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儿童肝移植中,IMLD已成为继胆道闭锁后的第二大适应证。目前接受肝移植治疗的IMLD 患者主要分为两大类:第1 类为IMLD 合并肝脏病变;第2 类患者肝脏结构正常,但相关代谢酶缺陷。肝移植一方面能替换结构和功能异常的肝脏,另一方面能提供患者代谢所需的正常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对常见的可行肝移植治疗的IMLD、肝移植治疗IMLD的预后及手术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肝移植治疗IMLD提供参考依据。
肝移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
黄忠晶, 伍子奕, 艾军华
2024, 15(2): 185-19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88
摘要(49) HTML(35) PDF 1716KB()
摘要:
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显示超过5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转移,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以系统治疗后有较好的5年生存率,然而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往往很差。尽管目前随着医疗的进步,如采取介入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但效果仍然不佳,因此部分临床研究人员将目光转移到了肝移植上。肝移植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方式,有望改善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本文就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这一方向做一论述,主要包括肝移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历史概况、近期结果、预后因素、适应标准、与系统治疗的关系以及肝源短缺和供者分配等问题,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肝移植治疗提供参考。
国外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与控制进展
金律, 范晓礼, 叶啟发
2024, 15(2): 191-19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06
摘要(73) HTML(49) PDF 1970KB()
摘要: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效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器官捐献作为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提升捐献器官获取质量是促进捐献器官转化、改善器官移植预后的关键。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在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提出了系列政策和标准,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文通过探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关概念、国际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先进策略及模式,研究器官获取组织、捐献者、捐献器官质控举措,以期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推进捐献器官获取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走向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
孙圣坤, 杨树军, 卫浩, 杨海宏, 卢静, 彭江
2024, 15(2): 200-20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34
摘要(126) HTML(78) PDF 1766KB()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最佳方案,但器官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限制了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修饰猪可能很快成为临床器官移植供体的现实替代来源。异种移植可能是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021年以来,全世界完成了2例活体异种器官移植、6例脑死亡异种器官移植,并启动了异种肾移植的Ⅰ期临床试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结果。因此,本文在回顾、分析近几年活体及脑死亡受者异种移植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与异种移植临床研究相关的科学、技术和伦理问题,希望为我国异种器官移植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促进临床异种移植的发展。
免疫组库测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梁厉飞, 陈婷婷, 杨橙
2024, 15(2): 207-21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92
摘要(44) HTML(39) PDF 1773KB()
摘要:
免疫组库一般指T细胞和B细胞的总称,它有着巨大的多样性,使免疫系统能够对多种抗原刺激做出反应。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库测序可以从基因水平深入了解排斥反应发生时淋巴细胞克隆的变化,也为基于免疫组库测序的新型无创诊断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免疫组库测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尝试不断增多,特别是在肾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以及移植后感染等领域。本文对以上领域中应用免疫组库测序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器官移植中免疫组库测序使用的现状和作为早期无创诊断排斥反应的新技术的潜力,以期为这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临床提供借鉴。
间充质干细胞在1型糖尿病胰岛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朱淑芳, 牟丽莎
2024, 15(2): 214-2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94
摘要(86) HTML(62) PDF 1682KB()
摘要:
胰岛移植被认为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限制。胰岛在分离、培养和移植过程中的缺氧、应激及排斥反应,都会影响胰岛移植的结局。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抗炎、促进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特性,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此外,MSC的衍生物如外泌体在调节缺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促进机体血管形成和调节免疫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MSC的胰岛移植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本文就MSC在胰岛移植前后发挥的潜在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以期为今后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论著
下调XBP1s通过抑制ITPR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倪海强, 彭宣, 顾世琦, 宫念樵
2024, 15(2): 220-22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98
摘要(71) HTML(54) PDF 2301KB()
摘要:
  目的  探讨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对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shNC组)、靶向沉默XBP1s腺病毒组(Ad-shXBP1s组)、Ad-shNC+H/R组、Ad-shXBP1s+H/R组。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线粒体活性氧活性、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钙离子水平。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XBP1s调控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TPR)家族的结合位点。检测各组XBP1s和ITPR家族信使RN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Ad-shNC组比较,Ad-shNC+H/R组细胞凋亡水平更高,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钙离子水平升高;与Ad-shNC+H/R组比较,Ad-shXBP1s+H/R组细胞凋亡水平较低,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下降,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线粒体钙离子水平降低(均为P<0.05)。与Ad-shNC组比较,Ad-shXBP1s组XBP1s、ITPR1、ITPR2和ITPR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为P<0.05)。与Ad-shNC组相比,Ad-shNC+H/R组XBP1s、ITPR1、ITPR2和ITPR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与Ad-shNC+H/R组相比,Ad-shXBP1s+H/R组XBP1s、ITPR1、ITPR2和ITPR3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均为P<0.05)。ChIP-seq结果显示,XBP1s能够结合ITPR1的启动子和外显子、ITPR2外显子和ITPR3外显子。  结论  XBP1s可能通过直接调控ITPR转录和翻译而影响线粒体相关的内质网膜结构功能,下调XBP1s能够抑制ITPR表达,改善线粒体损伤。
六基因修饰巴马小型猪活体供肾切取研究报告
许勇, 宋翔宇, 王恒恩, 杨树军, 贾志博, 卫浩, 陈胜峰, 崔梦一, 任延玲, 彭江, 孙圣坤
2024, 15(2): 229-23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15
摘要(55) HTML(41) PDF 1763KB()
摘要:
  目的  总结基因修饰猪活体供肾切取的经验及其实践价值。  方法  采用活体供肾切取技术,切取六基因修饰猪左侧肾脏。首先阻断输尿管,游离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后,切取过程中依次完成输尿管、肾静脉、肾动脉的显露、游离。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上阻断钳,离断肾动脉、静脉后立即用4 ℃肾保存液进行灌注,保存在冰生理盐水中准备移植。同时完成供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缺口的缝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供、受体存活情况。  结果  成功切取基因修饰猪左肾,取肾术中出血5 mL,热缺血时间45 s,冷缺血时间2.5 h。供、受体均未输血,植入受体内的肾脏恢复泌尿功能。切取左肾后供体健康存活8个月余。  结论  基因修饰猪活体供肾切取技术安全可靠,游离肾脏过程中同时处理分支血管,减少了修肾过程,缩短了冷缺血时间,活体供肾切取有助于后续供体存活并进行其他科学研究。
肺移植术后需要临床干预的气道狭窄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
史灵芝, 黄桁, 刘明昭, 杨航, 吴波, 赵晋, 严浩吉, 左玉洁, 张馨月, 刘霖曦, 田东, 陈静瑜
2024, 15(2): 236-24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36
摘要(49) HTML(37) PDF 782KB()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移植术后需要临床干预的气道狭窄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移植术后需要临床干预的66例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所有气道狭窄患者和早期气道狭窄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66例气道狭窄患者,中位无气道狭窄时间为72(52,102)d,27%(18/66)发生中心气道狭窄,73%(48/66)发生远端气道狭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风险比(HR)1.037,95%可信区间(CI)1.005~1.070,P=0.024]和手术类型(HR 0.400,95% CI 0.177~0.903,P=0.027)均与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患者的生存结局存在相关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受者死亡风险越高;接受双肺移植的气道狭窄患者的总生存率优于单肺移植。在亚组分析中,3级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HR 4.577,95% CI 1.439~14.555,P=0.010)和免疫抑制药(HR 0.079,95% CI 0.022~0.287,P<0.001)与肺移植术后早期气道狭窄患者生存结局均存在相关性;无3级PGD的肺移植术后早期气道狭窄患者的总生存率优于有3级PGD的患者,使用他克莫司的肺移植术后早期气道狭窄患者的总生存率优于使用环孢素的患者。  结论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单肺移植手术方式、3级PGD和使用环孢素可能影响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患者的生存。
手助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
宋泓辰, 吕竟成, 郭宇文, 张健, 王志鹏, 朱一辰
2024, 15(2): 244-25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11
摘要(84) HTML(61) PDF 735KB()
摘要:
  目的  探究手助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与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行手助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供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供者术前基线资料与手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并确定手术时间的阈值。  结果  肾动脉数量多、肾周脂肪及肾脏后侧脂肪较厚、罹患代谢综合征、梅奥粘连概率(MAP)评分及Clavien-Dindo评分较高均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当手术时间≥138 min时,供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对于具有多支肾动脉、肾周及肾脏后侧脂肪厚度较厚、罹患代谢综合征、MAP评分及Clavien-Dindo评分较高的供者,可选择手术经验更为丰富的医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在术后予以密切关注,以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并降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改善供者预后。
肺源分配评分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顾美蓉, 刘民强, 戴韬寅, 顾思佳, 李小杉, 许波, 胡春晓, 陈静瑜
2024, 15(2): 251-2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00
摘要(107) HTML(72) PDF 872KB()
摘要:
  目的   分析肺源分配评分(LAS)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风险及并发症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IP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以及LAS与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275例受者中,术后30、90、180、365 d内分别死亡62例、83例、95例和108例。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30、90、180、365 d死亡风险相关(均为P<0.05),但与术后365 d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无关(均为P>0.05)。  结论   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相关,LAS与术后早期PGD、AKI的发生无关,但应关注综合因素对PGD、AKI发生的影响。
马方综合征来源供肾肾移植2例并文献复习
张盟, 王亦斌, 王於尘, 刘如敏, 严紫嫣, 夏仁飞, 曾文利, 惠佳亮, 周敏捷, 徐健, 苗芸
2024, 15(2): 257-26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39
摘要(97) HTML(50) PDF 1834KB()
摘要:
  目的  探讨马方综合征(MFS)患者供肾肾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同一MFS患者供肾的2例受者临床资料及既往文献中2例相关报道,总结MFS患者供肾肾移植的特点和临床诊疗要点。  结果  该MFS患者左、右侧供肾零点穿刺Remuzzi评分分别为1分、2分,肾内小动脉壁与其他脑死亡及心脏死亡供肾相比无明显差异。接受该MFS患者肾脏的2例受者术后均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短暂血液透析后,左肾受者、右肾受者的移植肾功能分别于术后10 d和20 d起开始逐渐恢复。出院后左肾受者的血清肌酐稳定于80~90 μmol/L,右肾受者的血清肌酐仍在下降,截至投稿日,血清肌酐最低为232 μmol/L(术后43 d)。既往文献中报道了2例成功使用同一MFS患者供肾的肾移植案例,2例受者均发生了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而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截至报道日期,其中1例受者持续存活了6年,另外1例受者于术后第2年因新发脑血管疾病而死亡。  结论  MFS患者是可接受的供肾来源,但术前应审慎评估受者意愿和一般状况,术中妥善处理可能的肾动脉中膜撕裂,术后警惕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
董昆, 苏瑞玲, 陈军泽, 陈冠妙, 董淳强
2024, 15(2): 263-26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82
摘要(78) HTML(59) PDF 1613KB()
摘要: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的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  结果  患者肾活组织检查显示多数肾小管管腔内可见盐类结晶沉积,偏振光阳性。经过别嘌醇、血液透析和抗结晶等治疗移植物功能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可能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或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功能。
综述
全内脏反位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王安琪, 汤睿, 卢倩
2024, 15(2): 270-27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79
摘要(61) HTML(50) PDF 1340KB()
摘要:
全内脏反位(SI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低,不患病的SIT人群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但是当此类人群患病时,由于缺少对此类人群的认识,导致在对SIT人群进行诊断及治疗非常困难,尤其是SIT人群合并终末期肝病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时,无论是SIT人群作为肝移植的供者或受者,对于外科医师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些年发表的SIT肝移植相关个案报道,对SIT肝移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SIT肝移植的关键步骤、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国内外异种器官移植的现状及进展
张小燕, 王国辉, 韩士超, 戚若晨, 刘克普, 魏迪, 杨晓剑, 马帅军, 窦科峰, 秦卫军
2024, 15(2): 276-28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93
摘要(72) HTML(42) PDF 1043KB()
摘要:
器官短缺已成为阻碍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难题,异种移植是解决全球器官匮乏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的研发为异种移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国外陆续开展基因修饰猪-非人灵长类动物或脑死亡受者的相关异种移植研究,并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大部分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距离投入临床跨越巨大。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临床前实验研究进展,对异种移植的历史、基因修饰技术发展、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方案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异种移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异种移植临床应用,造福更多终末期疾病患者。
CD47在肾移植中的最新研究与展望
陈羽翔, 李卓骋, 高亮, 朱许源, 张宇, 李涛, 蒋鸿涛
2024, 15(2): 282-28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05
摘要(56) HTML(32) PDF 534KB()
摘要:
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被认为是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随着相关研究日益增多,CD47及其配体参与的免疫调节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知晓。近年来,多项研究探讨了CD47在同种异体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以及异种肾移植中的作用,但具体作用还有待明确,关键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从CD47的结构和功能、CD47的常见配体、CD47与肾移植的关系以及CD47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CD47在肾移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后续CD47在同种和异种肾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实体器官移植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满霖, 李小杉, 王文静, 钱婷, 熊敏, 杨航, 陈静瑜, 吴波
2024, 15(2): 289-29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181
摘要(98) HTML(61) PDF 580KB()
摘要:
器官移植已成为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器官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以病原学培养、免疫学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感染检测,但存在耗时长、需预先假定病原体等问题。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由于具有病原体检出率高、对病原谱检测全面的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的感染防控。本文就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实体器官移植感染防控上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移植相关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诊疗进展
冯彦杰, 李敬东, 李强, 龚财芳, 陶计林
2024, 15(2): 297-30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240
摘要(80) HTML(45) PDF 509KB()
摘要:
近年来,随着器官保存、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免疫抑制方案的发展,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和受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但胆道并发症依然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胆道吻合口狭窄,严重的胆道吻合口狭窄不仅会增加治疗成本,还会导致移植物丢失,甚至影响受者生存率。因此,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肝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研究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手术效果和受者生存质量。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2016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摘要(1356) HTML(1041) [PDF 201 KB](412)
摘要: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认识, 规范国内肾移植受者管理, 帮助医师在肾移植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 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2016版)》。该指南以《2009版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DIGO)肾移植受者管理指南》为主要参考, 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 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继往开来,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的报告
石炳毅
摘要(1604) HTML(876) [PDF 886 KB](198)
摘要:
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正处于由数量规模型发展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提升、由移植大国向移植强国冲刺的历史关键时期。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主任委员石炳毅教授从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建设、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现状两大方面,作了“继往开来,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的报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器官移植学分会要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为贯彻新理念、拓宽新视野、实现新愿景而努力奋斗。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技术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1569) HTML(2008) [PDF 1076 KB](577)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31家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专家,从器官移植免疫诱导药物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维持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常用免疫抑制方案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规范、器官移植药物性肝肾损伤治疗技术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中国活体供肾移植临床指南(2016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摘要(2147) HTML(827) [PDF 323 KB](451)
摘要:
活体供肾移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我国,亲属活体器官捐献肾移植作为家庭自救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已成为肾脏供体来源的重要补充部分。本指南以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移植指导原则》(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以及国家卫生部《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2010)为法律依据,在《中国活体供肾移植指南》(2009)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内容包括活体供肾移植的伦理学、供者与受者的医学评估、活体供肾摘取原则与手术方式、供者近期与远期并发症以及供者的长期随访等。
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1134) HTML(743) [PDF 882 KB](311)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 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 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 并依据Banff标准, 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 制订本规范。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2987) HTML(1389) [PDF 5080 KB](294)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流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相关专家,从报名登记、捐献评估、捐献确认、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人道救助、捐献文书归档等8个环节,制定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诊疗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1577) HTML(1460) [PDF 7197 KB](372)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感染病学专家及呼吸内科专家,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17版)》的基础上,从CM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实验室诊断、临床类型、预防方案,CMV病的治疗,儿童SOT术后CMV感染或CMV病的防治,CMV肺炎合并伊氏肺孢子菌肺炎的防治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期为我国SOT术后CMV感染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肺移植围手术期体外膜肺氧合应用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国家肺移植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摘要(678) HTML(352) [PDF 1381 KB](108)
摘要:
肺移植是治疗多种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肺移植围手术期起到重要的桥接和支持作用。本指南从肺移植术前ECMO的桥接治疗、术中的心肺支持及术后功能维持等方面,总结肺移植临床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肺移植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中国移植后糖尿病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272) HTML(165) [PDF 724 KB](94)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糖尿病专家, 总结器官移植后血糖异常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在《中国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实践, 从PT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对移植受者和移植物预后的影响、预防及治疗策略等方面, 制定PTDM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
中国肺移植供体标准及获取转运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国家肺移植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摘要(987) HTML(458) [PDF 1533 KB](100)
摘要:
2015年我国供肺利用率仅约5%。从器官获取组织(OPO)进行供肺协调、初步评估和维护,到供肺获取直至最后经民航、高速公路、高铁转运完成肺移植,每一环节都相当艰难。许多初评合格的供肺,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而无法用于移植。因此,我们组织专家制订我国肺移植供体标准及获取转运指南,从我国肺移植供肺捐献的分类、供肺选择标准、供肺维护策略、供肺获取流程、供肺转运流程等方面,总结我国肺移植的临床实践经验,希望能为肺移植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2020年全球器官捐献和移植概况
江文诗, 孙永康, 闫娟, 姜峰, 王惠英, 马琪婼, 谢颖, 何湘湘, 武小桐
摘要(3301) HTML(4469) PDF 1734KB(730)
摘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各地形势不一,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在面对各自的社会环境和医疗资源配置的考验下,以及在行业赖以生存的体系运作惯性及固有生产力的支撑下,各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仍在努力前行。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是在国家专家委员指导下,由原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8年8月28日批准成立的全省唯一、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本文通过剖析疫情期间美国和西班牙的器官捐献与移植数据,结合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省情的公民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的建设。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 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 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器官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器官保护专业委员会
摘要(2413) HTML(799) PDF 18636KB(692)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受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近期,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 中山大学

承   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总编辑: 陈规划

出   版: 《器官移植》编辑部

地   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期刊有限责任公司

邮   编: 510630

电   话: 020-38736410

Email: organtranspl@163.com

邮发代号: 46-35

网址: http://www.organtranspl.com/

刊   期: 双月刊(单月15日)

定   价: 每期20元,全年120元

国内刊号: CN 44-1665/R

国际刊号: ISSN 1674-7445

开放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