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1期

述评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林涛
2022, 13(1): 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1
摘要(1198) HTML (208) PDF 99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临床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应运而生,其具有微创、精准的技术优势,还可实现远程操作,是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肾移植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达芬奇手术系统的使用较为常见。本文着重介绍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肾移植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概述其主要优缺点,探讨技术要点,并对该技术的评估方案及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为促进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改善肾移植预后提供参考。
器官移植与疫苗接种
陈松, 张伟杰
2022, 13(1): 6-1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2
摘要(700) HTML (224) PDF 99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器官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免疫功能低下,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其住院率、危重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接种疫苗是目前公认的预防感染的有效方式,器官移植受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但器官移植受者对疫苗的敏感性降低,其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方式和时机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器官移植受者疫苗接种的一般原则、器官移植受者特定疫苗的接种以及器官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做一简要述评,以期为器官移植受者的疫苗接种提供参考,并特别关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器官移植受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现状。
联合器官获取组织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李羽抒, 张蕙, 杨顺良
2022, 13(1): 12-1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3
摘要(537) HTML (172) PDF 86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我国器官捐献与器官移植改革推进,器官获取组织(OPO)的设立将更集中化、规模化,进入多家医院共同参与的联合OPO发展阶段。如何做好联合OPO的运行管理和科学发展规划,成为各级管理者亟需思考的新课题。当前,联合OPO在一体化管理、成本控制、服务同质化、文化整合及学科布局等方面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为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扩大高质量器官捐献服务供给,应坚持内涵建设为先的发展思路,坚持正确的公益方向,以引领和带动本省器官捐献服务发展为己任,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做好同质化管理,为创建全省统一OPO探索出成功经验。
Banff移植病理学
移植肺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
郭晖
2022, 13(1): 19-3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4
摘要(474) HTML (156) PDF 1392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肺移植外科技术和术后管理经验的积累,我国肺移植例数逐步增长。肺移植术后移植肺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由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等所致的原发性移植肺无功能(PGD)、急性与慢性排斥反应以及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的机会性感染或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等。移植肺并发症的确诊主要依据移植肺活组织检查(活检)。本文对移植肺病理学研究的简史、移植肺活检的主要方法及其病理学处理技术、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阐述,旨在为指导临床对上述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肾脏常温机械灌注与无缺血肾移植
吴国彬, 陈国栋
2022, 13(1): 32-3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5
摘要(485) HTML (327) PDF 609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为了增加扩大标准供者(ECD)肾脏的利用率,肾脏保存方法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常温机械灌注(NMP)的使用,促进了离体供肾保存、评估和修复,以及肾移植手术方式革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首创的无缺血肾移植(IFKT)手术,利用肾脏NMP机器在供肾获取、保存、移植全过程中,保持供肾血流和供氧不中断,从根本上避免了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降低了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本文着重总结肾脏NMP的新进展,以及IFKT手术方式和近期疗效,旨在为提高ECD供肾利用率、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提供参考。
微创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张启鸣, 侯小飞
2022, 13(1): 38-4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6
摘要(394) HTML (144) PDF 116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微创技术成为外科学发展的一大主线,其临床应用早已渗透到各个外科学分支。在肾移植领域,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活体供肾获取、肾移植手术及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不仅增加了供肾来源,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受者生活质量。微创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肾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就目前微创技术在活体供肾获取、肾移植手术及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应用进展作一介绍,以期为增加供肾来源、提高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及改善肾移植受者预后提供参考,促进微创技术在外科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活体右后叶肝移植的应用进展
田大治
2022, 13(1): 44-4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7
摘要(442) HTML (167) PDF 96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肝移植疗效显著提高,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得到显著提升。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仍不能满足肝移植需求,供肝短缺仍是阻碍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活体肝移植作为克服器官短缺的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右后叶肝移植作为活体肝移植一种特殊类型,为进一步扩大活体肝移植潜在供者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从活体肝移植的发展概况、活体右后叶肝移植供者的选择、右后叶供肝获取的解剖学挑战以及右后叶供肝获取的手术技巧进行介绍,并对活体右后叶肝移植进行展望,以促进临床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造福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炎症生物标志物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预测作用
牛义善, 曾强
2022, 13(1): 49-5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8
摘要(533) HTML (246) PDF 79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是影响受者远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术前精确评估和合理选择移植受者是影响肝癌移植受者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等是提示机体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指标,多项研究发现此类生物学指标不仅可以代表炎症反应,也可将其整合以用于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受者长期生存率,这其中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FI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等。本文就炎症生物标志物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预测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论著
SpyGlass直视系统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诊治中的初步探索
赵东, 张卓, 黄一鸣, 张毅, 方泰石, 金鑫, 张康军, 闫旭, 曾新晨, 姜楠
2022, 13(1): 55-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09
摘要(465) HTML (175) PDF 646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SpyGlass直视系统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4例因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接受SpyGlass直视系统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针对胆道狭窄的检查、治疗手段及相关预后。  结果  4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检查结果均提示胆道吻合口狭窄合并肝内胆道扩张,其中2例伴肝内胆道结石,3例在ERCP下反复多次放置胆道支架效果欠佳。SpyGlass直视系统检查结果提示胆道吻合口狭窄者4例,肝内胆道扩张者3例,肝内胆道结石者3例,胆汁呈脓性者2例,胆道有絮状物者3例;胆道壁充血水肿者1例,肝内胆道壁局部上皮坏死、僵硬改变者2例;1例患者由于胆道吻合口狭窄严重,导丝无法通过。4例患者分别接受胆道狭窄段切除+胆道结石取出+胆道端端吻合术、胆道狭窄段切除+胆肠吻合术、ERCP取石+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和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取石术进行治疗,病情均得到缓解,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至投稿日,患者均存活。  结论  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比较,SpyGlass直视系统可更加直观地显示胆道壁的形态学特征及胆道腔内的结构变化,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并能针对不同胆道病变采取个体化治疗方式,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儿童肝移植治疗Alagille综合征的单中心经验
檀玉乐, 朱志军, 孙丽莹, 魏林, 曲伟, 曾志贵, 张海明, 刘颖, 王君, 李宏宇
2022, 13(1): 61-6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0
摘要(308) HTML (100) PDF 85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肝移植治疗Alagille综合征(ALGS)的疗效。  方法  收集12例ALG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LG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肝移植的特点及其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结果  12例患儿均存在JAG1基因突变和典型面部特征,黄疸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在出生后7(3,40)d出现。患儿行肝移植时身高和体质量Z评分分别为-2.14(-3.11,-1.83)分和-2.32(-3.12,-1.12)分,5例患儿严重发育迟缓,4例患儿严重营养不良。12例患儿中8例伴有心血管异常。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4例患儿病肝的小叶结构基本保持,8例存在大小不等结节性肝硬化,其中1例病肝检测到单个早期中分化肝细胞癌。3例患儿因误诊为胆道闭锁行葛西手术治疗。8例患儿行活体肝移植,3例患儿行尸体供肝肝移植(包括2例劈离式肝移植和1例尸体全肝移植),1例患儿行多米诺肝移植(供肝来自枫糖尿病患者)。在随访30.0(24.5,41.7)个月时,患儿和移植物存活率均为100%。在随访过程中,患儿身高和体质量Z评分分别为-1.24(-2.11,0.60)分和-0.83(-1.65,-0.43)分,表明患儿术后生长和发育情况明显改善。  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严重瘙痒伴生活质量差的ALGS患儿的有效方法。伴随心血管异常的ALGS患儿,术前应进行详细评估,必要时联合儿科心脏病专家进行治疗。
小鼠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吴航飞, 王康淳, 潘崎, 程颖
2022, 13(1): 67-7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1
摘要(564) HTML (316) PDF 72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鼠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获取孕鼠子宫,收集羊水后进行过滤和离心,对沉淀细胞团进行培养并传代。观察AF-MSC的形态,分析AF-MSC的增殖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AF-MSC的表面标志物,检测AF-MSC的三系分化能力及冷冻复苏后的细胞活力。  结果  小鼠AF-MSC呈典型的梭形,融合度 > 80%时会出现典型的漩涡状结构。小鼠AF-MSC传代培养无明显潜伏期,培养2~3 d进入对数增长期,增长速度最快,之后增殖速度减慢,进入平台期。AF-MSC表达干细胞抗原(Sca)-1、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小鼠AF-MSC成骨分化后,矿化结晶被茜素红染成深红色的点状;成软骨分化后,分泌的酸性粘多糖被阿利新蓝染成淡蓝色;成脂分化后,胞质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细胞冷冻复苏后存活率 > 95%,生长状态良好,6 d时增殖能力高于冻存前(P < 0.05),其他时间增殖能力与冻存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本实验成功分离了小鼠AF-MSC,过程简便、成本低,且分离的细胞可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纯化,冻存不影响其增殖能力。
肾损伤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早期预测价值
李峰, 浦金贤, 黄玉华, 席启林, 潘浩, 赵晓俊, 胡林昆
2022, 13(1): 74-7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2
摘要(407) HTML (235) PDF 539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NGAL、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血清肌酐(Scr)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价值。  方法  收集159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42例)和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117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受者的血NGAL、尿NGAL、Cys-C及Scr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指标对DGF的早期预测价值。  结果  159例肾移植受者中,42例发生DGF,发生率为26.4%。两组供者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DGF组血NGAL在术后2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5);DGF组Cys-C、Scr、尿NGAL在术后3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01)。血NGAL、尿NGAL、Cys-C和Scr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Cys-C预测价值最高,截取值为4.73 mg/L,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12,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  结论  Cys-C早期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价值高于血NGAL、尿NGAL及Scr。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功能的动态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病毒感染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张倩倩, 谢亚龙, 汪峰, 罗颖, 陈松, 张伟杰, 昌盛
2022, 13(1): 80-8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3
摘要(509) HTML (197) PDF 823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和功能对于评估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发生病毒感染风险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方法  将95例肾移植受者纳入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根据术后的免疫状态分为稳定组(77例)和感染组(1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流式细胞检测。比较两组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通过检测干扰素(IFN)-γ+CD4+T细胞、IFN-γ+CD8+T细胞、IFN-γ+NK细胞比例分析两组受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功能在肾移植术后早期对病毒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结果  在病毒感染时,感染组的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绝对值整体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术后2个月时,感染组的CD4+T细胞、NK细胞绝对值均低于稳定组;在术后6个月时,感染组的CD4+T细胞、CD8+T细胞绝对值均低于稳定组(均为P < 0.05)。在病毒感染时,感染组的IFN-γ+CD4+T细胞、IFN-γ+CD8+T细胞、IFN-γ+NK细胞比例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尤以IFN-γ+CD8+T细胞比例降低最为显著;在术后2个月,感染组的IFN-γ+CD8+T细胞、IFN-γ+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稳定组;在术后6个月,感染组的IFN-γ+CD4+T细胞、IFN-γ+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稳定组(均为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时,IFN-γ+CD8+T细胞和IFN-γ+NK细胞比例的升高与病毒感染风险增加均相关(均为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表明,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联合其IFN-γ分泌功能对于免疫状态低下的受者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单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P < 0.05)。  结论  动态监测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功能的变化对病毒感染的预测、诊断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HMGB1/Caspase-1/GSDMD信号轴介导肝细胞焦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胡莎莎, 刘钰, 王朝阳, 杨爽, 张国梁, 蔡金贞
2022, 13(1): 88-9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4
摘要(833) HTML (240) PDF 974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 D(GSDMD)信号轴介导肝细胞焦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  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 2 h组、IRI 6 h组、IRI 12 h组、甘草酸(GA)+Sham组和GA+IRI 12 h组(每组8只);将AML12细胞大致均匀地分为Sham组、IRI 12 h组、GA+Sham组和GA+IRI 12 h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IL-1β和IL-6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肝脏缺血病理学评分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HMGB1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和AML12细胞中HMGB1、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I后各组小鼠血清中ALT、AST、IL-1β、IL-6水平,以及小鼠肝组织中的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为P < 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I后各组小鼠肝脏缺血病理学评分和肝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为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RI后HMGB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多,且在2~12 h内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多。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在体内和在体外,与Sham组比较,IRI 12 h组HMGB1、Caspase-1和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与IRI 12 h组比较,GA+IRI 12 h组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Caspase-1和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肝细胞可能通过释放HMGB1激活Caspase-1/GSDMD通路,从而触发肝细胞发生焦亡,导致肝脏IRI,而通过GA抑制HMGB1的胞外释放可减轻肝脏IRI。
福建省单中心器官捐献转化率和器官产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谢贤宇, 吴勤德, 杨慧杰, 魏琴, 吴勇, 张蕙
2022, 13(1): 98-1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5
摘要(277) HTML (136) PDF 629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福建省单中心器官捐献转化率和器官产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82例潜在器官捐献者的基本信息,分析器官捐献转化率、器官捐献成功者的基本情况及器官捐献失败者捐献失败的原因。分析器官捐献产出情况及器官捐献数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2例潜在器官捐献者中,捐献成功46例,捐献转化率为25.3%;失败136例,失败原因包括家属不同意(58.1%)、无充足时间评估(24.3%)和未达到捐献状态标准(17.6%)。46例器官捐献者共捐献大器官和组织212个,包括肾脏88个、肝脏42个、肺脏15个、心脏19个和角膜48个,人均捐献大器官和组织4.6个,人均捐献大器官3.6个。年龄、性别、籍贯、捐献辖区和血型是大器官捐献数量的影响因素;捐献辖区是组织捐献数量的影响因素。  结论  福建省单中心器官捐献转化率偏低,家属不同意是最主要的原因。应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潜在器官捐献者开展器官捐献工作,提升器官捐献转化率和器官产出率。
综述
肝移植手术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谢闰鹏, 谷明旗, 张凤博, 姜洪池
2022, 13(1): 105-1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6
摘要(679) HTML (535) PDF 619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终末期肝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肝移植手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和疗效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肝移植技术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多年来,经过广大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肝移植技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研究者们相继开展了劈离式肝移植、无缺血肝移植、异种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肝切除联合Ⅱ~Ⅲ段部分肝移植的延期全肝切除、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及磁吻合等肝移植技术,为扩大供者池、提高肝移植疗效、改善肝移植受者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探索与发展、创新与改进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肝癌术后复发的外科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林鹏, 蔡敏清, 房俊伟, 刘建勇, 江艺
2022, 13(1): 111-1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7
摘要(596) HTML (382) PDF 981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细胞癌(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肝切除术是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术后高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肝癌复发以期改善患者长期生存迫在眉睫。外科治疗是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再次肝切除、补救性肝移植和射频消融。目前,肝癌术后复发提倡个体化治疗,治疗选择应基于首次肝切除时肿瘤情况、复发肿瘤特征、患者基本情况及复发时间等,为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本文对上述外科治疗方案进行回顾和比较,以分析肝癌术后复发较为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旨在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供参考。
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小燕, 葸瑞, 白海
2022, 13(1): 120-12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8
摘要(391) HTML (118) PDF 58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是一种可以累及皮肤、肝脏、肺脏、胃肠道等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其中皮肤是最易受累的器官。目前,皮肤GVH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重度或广泛型慢性GVHD极大地影响受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皮肤GVHD的发病机制,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非常迫切。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22、IL-17、IL-6和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在皮肤GVHD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够明确。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这些细胞因子在皮肤GVH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皮肤GV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高伟东, 杨龙龙, 尹清臣
2022, 13(1): 126-13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1.019
摘要(394) HTML (137) PDF 652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又是引起边缘供肝IRI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及解决边缘供肝IRI的难题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活性氧簇(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贯穿IRI整个过程,本文就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IRI中的作用及以ROS为靶点的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