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11卷  第5期

指南与共识
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委员会肝移植加速康复学组
2020, 11(5): 533-5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1
摘要(594) HTML (266) PDF 100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合并肝外器官衰竭综合征,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ACLF唯一的有效手段。ACLF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感染防控、营养及器官功能的维护等难题仍存在探讨空间。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委员会肝移植加速康复学组组织了相关专家从手术时机、器官保护、营养支持、感染防控、康复锻炼以及内环境调节等方面对ACLF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专家共识, 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述评
超冷器官保存技术及应用
卢强, 张炜, 杨丽斐, 吕毅
2020, 11(5): 543-54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2
摘要(464) HTML (90) PDF 9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 器官保存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离体器官内部组织细胞的活性, 为器官转运及分配、受者术前评估以及手术团队准备赢得时间。器官保存的主要方法可分为常温机械灌注保存和低温保存。其中低温保存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器官保存方法, 但在低温保存状态下, 组织细胞内部仍存在代谢活动, 这导致器官的长时间保存极为困难。超冷器官保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低温器官保存技术, 极大地延长了器官的保存时间, 未来有望成为器官保存的重要手段, 为“器官库”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移植前沿
嵌合抗原受体调节性T细胞免疫疗法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吴俣, 李佩璐, 葛军, 蒋廷亚
2020, 11(5): 547-55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3
摘要(298) HTML (127) PDF 105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调节性T细胞(Treg)是对机体进行免疫负调控的一类T细胞亚群, 具有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通过嵌合抗原受体(CAR)技术对Treg进行特异性的改造, 可以成功地将供体特异性抗原嵌合到Treg表面, 从而实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为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前景的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Treg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CAR-Treg技术实现的主要难点及其在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CAR-Treg在器官移植领域应用的机会与挑战。
抗新冠肺炎专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器官捐献防控管理探索与实践
刘源, 支雨娜, 张宾, 孙晨, 王璐, 栗光明
2020, 11(5): 553-55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4
摘要(149) HTML (56) PDF 9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肆虐, 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自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潜在捐献者具有来源复杂、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等特点, 需要多部门人员在供者评估、家属沟通、供者转运、器官功能维护、器官获取等环节与捐献者和家属接触, 这就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潜在捐献者的筛查和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在疫情期间共完成9例器官捐献, 并制定了相关的筛查流程和防控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 有利于疫情下的器官捐献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论著
肾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马锡慧, 韩永, 李彬钰, 孔祥瑞, 孙玉洁, 肖漓
2020, 11(5): 559-56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5
摘要(484) HTML (58) PDF 115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筛选行首次肾移植且术后半年内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45例,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受者术后15 d及1、3、6个月共计180份外周血样本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绝对值。分析淋巴细胞亚群随术后时间延长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的相关性。  结果  受者术后4个时间点Scr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15 d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BUN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术后15 d与术后1个月比较, CD3+CD8+T细胞、CD3+CD4+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4、P < 0.001、P=0.004)。B细胞比例术后15 d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01)。CD3+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4+T细胞和NK细胞绝对值术后15 d与术后1个月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P=0.003、P < 0.001)。CD3+CD8+T细胞绝对值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B细胞绝对值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绝对值与Scr均不相关(均为P > 0.05), CD3+CD8+T细胞、NK细胞比例和绝对值与BUN均呈负相关(P < 0.001~0.05), CD3+CD4+T细胞、B细胞比例与BUN均呈正相关(P < 0.001~0.05), CD3+T细胞绝对值与BUN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肾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的淋巴细胞亚群中T细胞和NK细胞术后1个月内升高至稳定状态, B细胞术后3个月内降低至稳定状态, 且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BUN相关。
T细胞多克隆抗体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中的效果分析
李杨, 胡筱筠, 丁晨光, 刘尊伟, 丁小明, 项和立, 田普训, 郑瑾, 薛武军
2020, 11(5): 566-5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6
摘要(239) HTML (92) PDF 13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T细胞多克隆抗体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的691例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于诱导的T细胞多克隆抗体不同, 将受者分为兔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rALG)组(414例)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组(277例)。收集两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 包括受者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情况、术后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 收集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1年的生存率; 统计术后1年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按供者DGF风险评分分为5组, 统计各组受者的rALG和rATG的使用比例。  结果  rALG组和rATG组受者DGF发生率分别为14.5%(60/414)、11.9%(33/277), rALG组、rATG组受者DGF持续时间分别为(7±4)d、(12±7)d,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ALG组AR发生率为7.5%(31/414), 明显高于rATG组的4.0%(11/277)(P < 0.05)。两组受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血清肌酐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供者DGF风险评分为0~15分的供肾肾移植中, rALG的使用比例显著高于rATG; 而供者DGF风险评分 > 16分的供肾肾移植中, rATG使用的比例显著高于rALG(P < 0.05)。rALG组和rATG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9.8%和99.6%、98.1%和98.2%,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rATG组受者急性肺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rALG组(均为P < 0.05)。  结论  rALG和rATG均能有效降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DGF及AR发生率, 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rATG诱导的肾移植受者白细胞减少和急性肺水肿发生率高于rALG。
小鼠胰岛提取方法改良的实验研究
曾文, 刘坤莹, 林楚文, 林硕, 彭航娅, 李海成, 曾龙驿
2020, 11(5): 572-57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7
摘要(817) HTML (160) PDF 218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鼠胰岛提取方法的改良及效果。  方法  根据胰岛提取方法不同, 将小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穿刺组和胆总管穿刺联合胰腺原位注射组(联合注射组), 每组各100只。胰岛提取的改良方法采用胆总管穿刺联合胰腺原位注射法灌注胰腺, 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并纯化胰岛。鉴定胰岛的形态和纯化情况, 统计两组的胰岛产量及胰岛提取成功率。分析胰岛在体外培养1周内的存活情况, 并评估体外培养24 h和4 d后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结果  与胆总管穿刺组比较, 联合注射组提取胰岛的产量显著增高(P < 0.001)。两组胰岛提取成功率均为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胆总管穿刺联合胰腺原位注射法所提取的胰岛形态完好、纯度高、活性好。新鲜分离的胰岛体外培养24 h后胰岛存活率接近100%;体外培养1~5 d, 胰岛细胞存活情况良好; 体外培养6 d开始, 胰岛出现中心性死亡。体外培养24 h和4 d后, 给予高葡萄糖刺激胰岛后, 小鼠胰岛功能均正常。  结论  胆总管穿刺联合胰腺原位注射法可以提高胰岛的产量, 且获取的胰岛细胞活性和功能良好。
冷缺血时间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及排斥反应的影响
刘浩, 董家勇, 傅志仁, 杨璟辉
2020, 11(5): 578-58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8
摘要(255) HTML (200) PDF 92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冷缺血时间(CIT)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  方法  收集并分析218例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供肝CIT分为A组(CIT≤6 h, 60例)、B组(6 h < CIT≤10 h, 89例)、C组(CIT > 10 h, 69例)3组。收集受者术后1、7、14 d的血液样本, 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各组受者的AR发生率和C4d沉积阳性率。  结果  各组ALT、AST和LDH水平在术后1 d即达到峰值, 随后逐渐下降, 至14 d各组各指标相当, 且术后时间与组别均存在交互效应。肝移植术后各组CD4+T细胞ATP水平逐渐上升, 至术后7 d达到峰值, 然后逐渐下降, 且术后时间与组别均存在交互效应。A、B、C 3组AR发生率分别为10%、12%、28%;与C组比较, A、B组的AR发生率明显降低(均为P < 0.05/3)。A、B、C组AR受者的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1/3、45%、89%;与C组比较, A组的C4d沉积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5)。  结论  CIT延长有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损伤加重, 更易诱发体液性AR。
活体肝移植术中使用手术放大镜与手术显微镜行肝动脉重建的疗效差异
杨健, 谢炎, 田大治, 孙晓叶, 蒋文涛
2020, 11(5): 584-58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09
摘要(148) HTML (62) PDF 92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放大镜与手术显微镜辅助方式下行活体肝移植(LDLT)术中肝动脉重建的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LDLT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动脉重建方式不同将受者分为放大镜组(189例)和显微镜组(83例), 评估两组受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动脉重建位置、吻合口直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受者生存率等的差异。  结果  与显微镜组比较, 放大镜组的总手术时间更短、肝动脉重建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01)。放大镜组及显微镜组行肝动脉重建的最常见位置均为肝右动脉, 吻合口直径分别为(2.1±0.9)mm、(2.1±0.8)mm,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放大镜组和显微镜组受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6%、85%和89%、87%、86%,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LDLT术中手术放大镜下行肝动脉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并不低于手术显微镜, 且手术工作量和术中出血量更少。对于经验丰富的移植外科医师, 建议在放大镜辅助下行肝动脉重建操作。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诊断不同时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樊韵玲, 杨萍, 杨橙, 季正标, 何婉媛, 王文平
2020, 11(5): 589-59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0
摘要(114) HTML (40) PDF 89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诊断不同时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行VTQ检查的时间以及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将肾移植术后4周内和术后4周后的受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41例和51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和56例)。比较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肾功能正常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的临床超声参数情况; 分析超声参数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肾移植术后4周内, 急性排斥反应组的阻力指数(RI)和剪切波速度(SWV)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均为P < 0.001);术后4周后, 急性排斥反应组SWV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01)。术后4周内, RI、SWV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0.803;术后4周后, RI、SWV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AUC分别为0.478、0.794, SWV的诊断价值高于RI(P < 0.05)。术后4周内SWV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截断值高于术后4周后。  结论  VTQ技术能有效辅助诊断不同时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肝动脉溶栓联合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张锡武, 匡悦
2020, 11(5): 594-59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1
摘要(472) HTML (118) PDF 102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溶栓联合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AT)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肝移植术后HAT行经导管肝动脉溶栓联合脾动脉栓塞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AT的发生情况和溶栓治疗情况;总结溶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分析典型病例的溶栓治疗过程。  结果  HAT发现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66 d,中位时间10 d。HAT形成部位分别为肝动脉主干吻合口处8例,右支1例。9例均为发现当日急诊行经导管肝动脉溶栓联合脾动脉栓塞术。肝动脉术中开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溶栓开通3例,开通时间为72~96 h,总开通率为7/9。术后溶栓相关并发症为腹腔出血1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肝动脉开通失败后死于肝衰竭和感染2例,介入治疗后70 d死于胆道缺血及全身感染1例。  结论  肝动脉溶栓联合脾动脉栓塞术对于肝移植术后HAT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无条件再次肝移植情况下的首选治疗方案。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的单中心数据分析
钱共匋, 李小杉, 周建梅, 张丽花, 胡春晓
2020, 11(5): 599-6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2
摘要(248) HTML (56) PDF 87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现状,为促进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和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器官捐献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潜在捐献者114例。分析潜在捐献者捐献失败的原因;收集器官捐献成功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器官捐献成功者的器官捐献情况和器官利用情况。  结果  151例器官捐献者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捐献转化率为24.5%。器官捐献失败者114例,捐献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家属不同意、未达到捐献状态标准、无充足时间评估和工伤纠纷未解决。器官捐献类别包括34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捐献者死亡原因包括19例颅脑外伤、14例脑卒中和4例其他。37例器官捐献成功者中,以流动人口为主。捐献者共捐献大器官和组织154个,其中大器官124个。人均大器官和组织捐献个数(4.2± 1.6)个,人均大器官捐献个数(3.4± 1.1)个。154个捐献器官中,利用率为96.7%(149/154),器官分配前4位城市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  结论  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率及捐献转化率偏低,应建立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网络、加大器官捐献宣传力度以及开展协调员技能培训。
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对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易王, 成柯
2020, 11(5): 605-60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3
摘要(269) HTML (55) PDF 103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在诊断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肾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将52例受者分为稳定组(19例)、结核组(9例)、细菌组(12例)以及真菌组(12例)。比较各组受者的肾功能情况;分析并比较各组受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绝对值;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与稳定组比较,结核组、细菌组、真菌组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CD3+、CD8+、CD4+、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D3+、CD8+、CD4+、NK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核组和真菌组的CD8+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细菌组(均为P<0.05)。CD8+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鉴别诊断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中的最佳临界值是33.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9和0.833,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  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可为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评估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中的应用价值
任秀昀, 高农, 潘宜鹏, 吕发勤, 李威
2020, 11(5): 610-61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4
摘要(165) HTML (48) PDF 133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在评估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肝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DBD供肝和10例健康成人肝脏的临床资料。收集DBD供肝组和对照组的CEUS检查情况,参数包括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强度(Imax)、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等。  结果  DBD供肝组的25例中,23例为正常增强模式,另2例为异常增强模式。与对照组比较,DBD供肝组的AUC、Imax、mTT值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  结论  CEUS定量参数是评估DBD供肝微灌注的有效指标。
捐献之窗
器官捐献:我国新时代下多学科共创的新生学科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人体器官和组织捐献专业委员会
2020, 11(5): 614-62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5
摘要(254) HTML (126) PDF 134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今已有10年,实施捐献例数从2010年的34例增加到2018年的6 300多例,约占全球器官捐献量的15%以上。我国已建立了一个遵循国际伦理准则,且符合本国自身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本文从法律监管、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培训教育模式、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器官捐献、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阐述器官捐献在我国成为新时代下多学科共创的新生学科的历程。
综述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分析
徐海燕, 徐仁芳, 何小舟
2020, 11(5): 622-62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6
摘要(185) HTML (88) PDF 8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如何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器官移植领域拟攻克的难题之一。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替代免疫抑制剂、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有效解决方法,而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因其诱导免疫耐受特性受到重点关注。肾脏是实体、非免疫器官,肾移植术后受者机体和移植肾局部微环境的特殊性是否影响DCreg的应用是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肾脏免疫的角度对DCreg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树突状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徐俊明, 周林, 贺强
2020, 11(5): 629-63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7
摘要(480) HTML (104) PDF 8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是具有特异性功能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特异性吞噬抗原、加工并提呈给效应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耐受性DC(tol-DC)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亚群,可通过中枢与外周机制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状态。本文拟对DC的表型与功能特征、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机制、tol-DC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霉酚酸类药物在器官移植受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曹懿睿, 贾亦臣
2020, 11(5): 635-64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8
摘要(302) HTML (74) PDF 90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霉酚酸(MPA)类药物是器官移植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但用药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受者预后,需要准确控制给药剂量。MPA的代谢具有较大个体差异,因此这类药物的代谢规律、监测手段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5年MPA类药物在器官移植受者中代谢规律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药物代谢规律和监测手段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方向,对器官移植中MPA类药物代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孟令展, 刘振文, 朱震宇
2020, 11(5): 646-65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5.019
摘要(163) HTML (65) PDF 84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是影响受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以及诸多受者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原发病、术前肿瘤病史及癌前病变、致癌病毒感染以及吸烟和饮酒等。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目前尚无标准化的监测方案,但对于高危受者,需要有计划地监测,以期能够早期诊断,提高其生存率。本文就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综述,为提高肝移植术后受者远期生存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