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宝
引用本文:
1961年,Franken等[1]使用红宝石激光器发出波长为694 nm的激光穿过石英晶体, 产生波长为347 nm的紫外光,这是最早观察到的光学二次谐波(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 现象, 标志着非线性光学的诞生.1986年,Freund等[2-4]首次将SHG用于老鼠尾腱的胶原纤维成像,这是SHG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开始,从此非线性光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显微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起来.在非线性光学技术中, SHG最适合对组织非中心对称性分子进行成像[5],SHG的信号强弱与生物组织中的胶原含量密切相关,能特异性显示纤维性胶原沉积情况及三维形态[6-9].SHG还具有探测深度深,对生物体的损伤小,时间、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双光子激发荧光(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TPEF)是另外一种光学现象,可直接显示组织细胞等结构[7,9].上述两种方法的成像装置能相互兼容,复合成像可互为印证和补充,更直观地展现组织的形态结构[10].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成像,双光子激发荧光,二次谐波,肾移植
中图分类号: R6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广州,510282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2016-10-20
相关文献:
友情链接/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器官移植》编辑部
电话:020-38736410 Email:organtranspl@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政编码:510630
备案号:粤ICP备14057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