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11卷  第4期

述评
多学科合作,努力达到儿童肝移植的最佳疗效
易述红, 杨扬, 陈规划
2020, 11(4): 431-43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1
摘要(212) HTML (41) PDF 8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成人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儿童肝移植正在国内各大肝移植中心逐渐兴起。儿童肝移植在受者选择、技术细节、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治疗和随访等多方面与成人肝移植不尽相同,需要多学科合作来不断提高儿童肝移植的疗效。本文从受者选择和肝外器官功能评估、把握不同术式的技术要点、提高术后随访质量、制定临床诊疗策略等方面,评述多学科合作对实现儿童肝移植最佳疗效的重大意义。
移植前沿
髓源性抑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袁顺, 王志维
2020, 11(4): 435-4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2
摘要(422) HTML (407) PDF 141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骨髓来源的一类异质性细胞群,最早在肿瘤中被发现,能够抑制T细胞的功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领域,MDSC对宿主的免疫功能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对移植器官发挥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靶点。本文就MDSC的生物学特性和MDS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进行综述。
论著
Multi-Latex多聚粒技术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在肾移植术后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圣冰, 陈文, 李修彬, 马锡慧, 孙玉洁, 毕丽丽, 何秀云, 韩永, 肖漓, 石炳毅
2020, 11(4): 443-44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3
摘要(141) HTML (54) PDF 116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Multi-Latex多聚粒技术联合检测肾损伤相关尿微量蛋白在肾移植术后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肌酐(Scr)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A组,14例);肾功能轻度受损组(B组,37例);肾功能重度受损组(C组,21例);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采用Multi-Latex多聚粒技术检测上述各组研究对象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微量白蛋白(mAlb)、IgG、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MG)和β2-MG含量。分析尿微量蛋白与Scr、血尿素氮(BUN)的相关性,比较各组尿微量蛋白差异,评价单一及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的诊断价值。  结果  HC组和A组的6种尿微量蛋白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的6种尿微量蛋白均显著低于C组(均为P < 0.01)。肾移植受者的6种尿微量蛋白均与BUN呈正相关,RBP、mAlb、α1-MG和β2-MG均与Scr呈正相关,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0.05)。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指标的检测,其中TRF+mAlb+RBP+α1-MG四联检测诊断价值最高。  结论  6种尿微量蛋白可作为反映移植肾功能的特异性指标,多聚粒技术可同时检测其含量,实现无创诊断。基于TRF+mAlb+RBP+α1-MG四联检测的诊断有望进一步完善肾移植术后的无创诊断体系。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单中心经验
粟大明, 邓文锋, 刘如敏, 李江涛, 符芳翔, 倪海强, 胡杨澄, 于立新, 徐健, 苗芸
2020, 11(4): 449-45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4
摘要(393) HTML (237) PDF 102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肾移植术的1 54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肾移植受者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基本情况、病理类型及发生率;分析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生存情况;分析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肾移植受者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03%(47/1 549)。47例受者移植时年龄为(48±12)岁,诊断出肿瘤时的年龄为(55±12)岁,移植至确诊恶性肿瘤的时间为66(36,100)个月。新发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最常见,累积发生率(CIR)为0.58%。47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生存时间为59(2,135)个月,其5年生存率为50%。受者移植时年龄 > 45岁是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肾移植受者的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受者移植时年龄 > 45岁是肾移植受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根据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何莉, 栗光明, 林栋栋, 刘晋宁, 王鑫, 王璐
2020, 11(4): 455-4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5
摘要(184) HTML (121) PDF 9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评价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分析连续入组的100例首次行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前对供、受者进行CYP3A5基因检测,并根据CYP3A5*1基因型确定FK506用药方案。观察术后7、14、28 d以及3、6、9、12个月两组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肝功能恢复正常率以及随访过程中FK506调整用量次数。记录两组受者1年移植物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急性肾损伤、消化道症状、新发高血压、新发糖尿病、感冒、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受者术后7、14 d 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术后28 d及3、6、9、12个月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及术后7个观察时间点肝功能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受者随访期间FK506剂量调整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受者术后及随访期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根据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FK506个体化用药是安全的,能在术后早期提高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随访期间药量调整次数。
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罕见并发症——右侧膈疝
曲伟, 朱志军, 魏林, 孙丽莹, 曾志贵, 刘颖, 王君, 檀玉乐, 张梁, 何恩辉
2020, 11(4): 461-46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6
摘要(235) HTML (220) PDF 154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右侧膈疝的临床特点、致病原因和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右侧膈疝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  3例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膈疝患儿的原发性疾病均是胆道闭锁。膈疝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4~6个月。膈疝内容物包括腹膜内位和腹膜间位的组织和器官。膈肌缺损均位于右膈后内侧区,术中行一期间断缝合修补,长期随访无膈疝复发。  结论  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右侧膈疝的临床表现多样,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良状态、低体质量、手术创伤、胆漏导致的化学腐蚀、局灶性感染以及胸膜-腹腔内压力梯度等。手术干预是肝移植术后膈疝的首选治疗策略。
小儿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
孙超, 孟醒初, 董冲, 王凯, 郑卫萍, 覃虹, 韩潮, 杨洋, 张复波, 曹顺琪, 徐敏, 高伟
2020, 11(4): 466-47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7
摘要(174) HTML (110) PDF 85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小儿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受者血型相合情况分为A组(供、受者血型相同,165例)、B组(供、受者血型相合,42例)、C组(供、受者血型不合,35例)。观察并比较3组受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产生情况;分析C组供、受者血型分布及红细胞抗体产生情况;比较3组受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情况。  结果  3组受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DSA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抗体为主,多为抗HLA-DR和抗HLA-DQ。C组肝移植受者术后红细胞抗体多为IgM,所有抗体滴度均为≤1:2。3组受者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小儿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扩大肝移植供者来源,挽救患儿生命。
亲属活体肝移植治疗婴儿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
顾广祥, 宗志鹏, 周韬, 夏强
2020, 11(4): 471-47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8
摘要(233) HTML (135) PDF 127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CNS)Ⅰ型的亲属活体肝移植治疗效果。  方法  1例男性3月龄患儿,出生后4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其他诱因,并经基因检测鉴定为CNS Ⅰ型。其母亲作为供者,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方案,并根据生化指标及受者细胞色素P450(CYP)3A5基因型调整他克莫司剂量。  结果  受者术后7 d肝酶恢复正常,胆红素逐日下降并于术后22 d降至正常范围。随访至投稿日,受者皮肤巩膜黄染褪去,胆红素正常,肝酶稳定,一般情况佳,生活质量高。  结论  活体肝移植可治疗CNS Ⅰ型所带来的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等病症,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移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标评估
陈俊国, 王昊, 颉斌, 贺志军, 李亭
2020, 11(4): 477-48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09
摘要(161) HTML (58) PDF 92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谵妄(POD)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否POD将受者分为POD组(60例)和非POD组(172例)。比较两组肝移植受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对肝移植受者POD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危险因素对肝移植受者发生POD的预测价值。  结果  肝移植受者POD发生率为25.9%。POD组手术时间、无肝期长于非POD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非POD组(均为P < 0.05);POD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非POD组(均为P < 0.05)。术前肝性脑病、血氨升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高,术后AST升高,术中无肝期长是肝移植受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术前血氨升高和MELD评分高对肝移植受者发生PO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最佳截取值分别为42.6 μmol/L和18分,灵敏度分别为0.650和0.767,特异度分别为0.826和0.727。  结论  肝移植受者POD发生率较高,其中术前肝性脑病、血氨升高、MELD评分高,术后AST升高,术中无肝期长为肝移植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氨升高、MELD评分高是预测受者发生POD的预测指标。
肝移植治疗危重症肝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寇建涛, 刘喆, 朱继巧, 马军, 许文犁, 李瀚, 贾亚男, 李先亮, 贺强
2020, 11(4): 482-48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0
摘要(179) HTML (68) PDF 88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治疗危重症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肝移植治疗的51例危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中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出血量、输血量、输血浆量等指标;观察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2周患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受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危重症肝病患者预后的指标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51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7, 9)h,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2, 3)min,冷缺血时间为6(5, 8)h,术中无肝期为80(70, 100)min,术中出血量为1 000(550, 1 500)mL,术中输血量为1 200(200,1 600)mL。术后TB、PTA、PT-INR等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51例患者中,10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7例、肾功能不全2例、心血管并发症1例。危重症肝病患者移植术后1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和80%。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PTA、PT-INR异常是危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肝移植能够显著提高危重症肝病患者的生存率,加强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和多器官功能管理是提高危重症肝病患者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关键措施。
指南解读
《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解读——供者及器官的评估和选择标准
谢良波, 夏秋翔, 曾宪鹏, 彭景涛, 李恒, 肖瀚宇, 陈靖, 刘静, 王振迪
2020, 11(4): 487-49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1
摘要(403) HTML (172) PDF 81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供者来源性疾病传播风险的增加,移植器官的质量、安全和选择标准越来越重要。欧盟的《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第7章,在供者和器官质量评估、选择标准和流程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值得临床学习和实践。
捐献之窗
器官捐献家属沟通专员的选择及工作难点应对策略
廖苑, 王雪文, 郭勇, 刘亚杰, 江文诗
2020, 11(4): 492-49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2
摘要(232) HTML (102) PDF 86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家属沟通是器官捐献与移植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该环节的核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谈话者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潜在捐献者家属对器官捐献产生的总体印象。无论最终是否同意捐献,家属可能会将其亲身经历和感受与身边的亲友分享,进行二次传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器官捐献家属沟通的最佳人选”一直是器官捐献工作者致力探讨的问题。纵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由于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组织架构、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就该问题有不同的建议和做法,本文将围绕该议题展开讨论,总结当前家属沟通工作的难点并提出应对策略。
抗新冠肺炎专栏
世界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双肺移植手术配合与管理
徐海英, 秦佳楠, 陈静瑜, 盛玲, 董志强, 周璃, 戴宇
2020, 11(4): 497-50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3
摘要(160) HTML (64) PDF 77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世界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手术的手术配合与管理。对1例经呼吸机+ECMO辅助维持、其他器官功能基本正常的新冠肺炎患者行双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术,手术时间405 min,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室配合与管理要点包括:迅速成立手术室“新冠肺炎患者手术应急小组”;列出详细手术用品清单并备齐;将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手术室整建制转移到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改造肺移植负压手术间;制订并严格执行新冠肺炎患者手术的手术室感染防控指引、管理流程。
综述
肝移植术后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研究进展
刘敏, 孙丽莹
2020, 11(4): 502-507, 5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4
摘要(174) HTML (184) PDF 82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初始侵入宿主体内后可终身潜伏,而肝移植受者在免疫抑制期间可出现潜伏感染的再激活。肝移植受者HHV-6感染可导致发热、肝炎、脑炎以及移植物功能障碍,并间接增加了巨细胞病毒(CM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肝纤维化进展的风险。目前,肝移植术后HHV-6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系统阐明,并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本文就肝移植术后HHV-6感染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Klotho:一个潜在的移植肾保护蛋白
庄锦炀, 刘东, 邓庚国, 王晓
2020, 11(4): 508-5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5
摘要(270) HTML (187) PDF 8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Klotho基因是高表达于肾脏的一种抗衰老基因,其编码产物Klotho蛋白对肾脏组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等具有抑制作用,是一种肾脏保护蛋白,有望成为新的肾脏疾病治疗靶点。本文就Klotho的生物学特点以及Klotho对移植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肠道菌群与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秦昊, 张健, 林俊
2020, 11(4): 516-520, 53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6
摘要(298) HTML (83) PDF 81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的了解逐步深入,从肠道菌群角度探究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成为了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肾移植受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在手术前后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肾移植术后感染、排斥反应、腹泻等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影响受者预后。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肾移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肾移植受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
持续低温机械灌注保存移植肾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张飞, 廖贵益
2020, 11(4): 521-52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7
摘要(199) HTML (40) PDF 81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中不可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往往导致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利用LifePort对移植肾进行持续低温机械灌注(HMP)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DGF的发生率,但移植肾DGF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严重问题。肾移植科医师应在充分认识移植肾持续HMP作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深入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期进一步降低移植肾DGF的发生率。本文主要就持续HMP保存移植肾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损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韩飞, 孙启全
2020, 11(4): 526-53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0.04.018
摘要(190) HTML (30) PDF 80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供肾短缺是肾移植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供肾功能的准确评估可以降低器官的弃用率,以挽救更多的尿毒症患者。与病理学检查相比,循环中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中较为方便。本文就目前已发现的肾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酐和血清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线粒体DNA(mtDNA)、肾损伤分子-1(KIM-1)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