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3期

述评
儿童肾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管理
赵闻雨, 朱有华
2022, 13(3): 283-28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1
摘要(1164) HTML (165) PDF 555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器官分配政策、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儿童肾移植疗效逐渐提高,但免疫抑制管理对于儿童肾移植的长期预后仍十分重要。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免疫系统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不同于成人,其免疫抑制管理亦有特殊之处。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儿童肾移植受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并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本文从儿童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特点、免疫抑制剂的选择、糖皮质激素减撤、免疫监测以及用药依从性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儿童肾移植的免疫抑制管理,改善儿童肾移植受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儿童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周艾炜, 刘源, 薛峰, 夏强
2022, 13(3): 288-29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2
摘要(362) HTML (175) PDF 807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指在肝移植受者中通过各种方式停用免疫抑制剂,且受者肝功能长期维持稳定。目前,实现免疫耐受的方法包括被动免疫耐受、主动操作性免疫耐受和诱导性免疫耐受,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相比成人,儿童肝移植受者具有更好的免疫耐受潜质,特别是活体肝移植受者,但预测个体能否达到免疫耐受仍是一大挑战。本文总结了儿童受者免疫耐受的特点、免疫耐受的诱导、操作性免疫耐受、诱导性免疫耐受及受者筛选与耐受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降低患儿的免疫抑制剂总体暴露量,减少免疫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
儿童肝移植的手术技术革新
高伟
2022, 13(3): 296-30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3
摘要(392) HTML (178) PDF 733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十年来,随着手术技术与术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其规模已经由国内少数几家肝移植中心扩展到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单年度手术量连续3年突破1 000例,跃居世界第1位,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也逐渐向精准医疗发展。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的发展主要以“移植物”为中心展开,本文从扩大供肝来源的劈离式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和超减体积肝移植,以及以腹腔镜与达芬奇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在儿童肝移植中的应用等方面出发,评述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远期生存率与受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儿童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其影响
陈刚
2022, 13(3): 303-30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4
摘要(391) HTML (186) PDF 422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肾移植发展迅速,但仍缺乏足够的有关移植肾长期存活方面的临床数据。成人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的产生及其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其术后dnDSA的产生及其对移植肾和受者的影响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就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儿童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产生及影响、儿童肾移植术后DSA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预防策略提出建议,旨在为提高儿童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儿童肾移植的发展。
Banff移植病理学
移植小肠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
郭晖, 陈知水
2022, 13(3): 307-31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5
摘要(402) HTML (136) PDF 1037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尤为棘手。通过对移植小肠的内窥镜观察及肠黏膜活组织检查可以对上述并发症及时予以诊断和鉴别,进而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更好地保障移植受者和移植小肠的长期存活。
学术盘点
2021年器官移植基础免疫学研究进展
吴昌鸿, 徐亚男, 田倩川, 赵勇
2022, 13(3): 317-32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6
摘要(652) HTML (245) PDF 854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器官移植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移植器官的功能损伤和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大量使用导致的免疫低下、移植物慢性失功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依然是横亘在医师面前的主要困难,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攻克。本文以免疫细胞亚群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或免疫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新材料及新药物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和使用为主要线索盘点介绍了部分2021年发表的相关重点研究结果,简单归纳了区域免疫应答特别是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在器官移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未来移植免疫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1年肾移植研究大盘点:来自中国的声音
罗子寰, 孙启全
2022, 13(3): 325-33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7
摘要(738) HTML (446) PDF 876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经过近70年的发展,肾移植已成为所有器官移植手术里最成熟,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手术,但肾移植相关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慢性移植肾失功、移植肾纤维化、免疫抑制治疗与感染等仍是影响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层出不穷。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与肾移植相关的研究也是一个新的热点。本文就2021年肾移植基础与临床相关的前沿热点以及肾移植相关的新技术、新视野做一综述,且介绍的研究以中国团队发表的报道为主,更符合中国肾移植的实际情况,以期为我国肾移植相关问题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专家论坛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肝移植治疗
范祺, 李照
2022, 13(3): 333-33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8
摘要(342) HTML (175) PDF 549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衰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进展迅速、常伴有全身多个器官衰竭为主要特点。目前对于ACLF患者主要采用系统综合的内科支持治疗,促进肝脏再生。而对于内科治疗无效,迅速进展至多器官衰竭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潜在治愈可能的治疗方式。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病情进程、预后转归的差异以及我国供肝的紧缺性,积极预防慢性肝病患者ACLF的触发因素,筛选出最可能获益的肝移植受者以及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精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ACLF的精确评估、肝移植手术指征的精准把握及围手术期的精细管理等方面探讨肝移植在ACLF中的应用,以优化ACLF肝移植的治疗策略。
药物性肝损伤肝移植治疗进展
王砚伟, 梁雨荣
2022, 13(3): 338-34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09
摘要(301) HTML (165) PDF 583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临床常用的某些药物、中草药或膳食补充剂引起的一种坏死性炎症性肝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如果不进行肝移植,病死率可达80%。如何把握肝移植的指征非常关键,一些预后评分系统已被开发用于帮助临床医师决定哪些患者需要行紧急肝移植,如国王学院标准(KCC)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但这些方法年代久远、缺乏更新,因此有学者提出一些新型的评分系统,如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肝移植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紧急肝移植作为药物性急性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总结了DILI的分型、临床诊断、肝移植评估及预后,旨在为DILI的肝移植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肺移植临床研究进展
李慧星, 毛文君
2022, 13(3): 344-34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0
摘要(291) HTML (139) PDF 54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肺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手段。供肺来源短缺,供、受者匹配度差,术后管理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原因制约了儿童肺移植的发展。但随着公民器官捐献的推广、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肺移植经验的积累,各移植中心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肺和边缘供肺修复临床应用、围手术期生命支持技术及外科移植术式的成熟、成人肺移植术后管理经验的借鉴使得儿童肺移植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肺移植中心关于儿童肺移植原发病、供肺利用及分配、外科手术技术选择、并发症处理及预后等方面的现状和进展,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移植前沿
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瑞波, 申开文, 袁强, 王强, 沈俊
2022, 13(3): 349-35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1
摘要(327) HTML (127) PDF 714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和肾部分切除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肾IRI的防治对于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IRI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炎症反应作为IRI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IRI导致的肾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核因子(NF)-κB作为一种快速反应转录因子,被证实在肾IRI中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因此,本文将从NF-κB的结构组成、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途径及肾IRI中NF-κB上游信号通路和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IRI中的作用,为肾IRI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论著
不同霉酚酸剂型在儿童肾移植不同年龄段的暴露差异
张杰, 成富民, 朱昆仑, 胡明尧, 尚文俊, 丰贵文
2022, 13(3): 356-36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2
摘要(306) HTML (172) PDF 672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肾移植术后服用不同霉酚酸(MPA)制剂在≤12岁与 > 12岁年龄段的暴露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均为MPA+他克莫司+糖皮质激素,按照MPA剂型分为A组(37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B组(28例,服用麦考酚钠肠溶片)和C组(8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并根据移植时患者年龄分为≤12岁年龄段和 > 12岁年龄段。计算不同药物剂型每日给药剂量,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检测MPA血药浓度(C)与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和两个年龄段的MPA血药浓度,分析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A、B、C组给药剂量和各时间点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12岁年龄段MPA-C4 h、AUC均高于 > 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B组≤12岁年龄段MPA-C4 h高于 > 12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B组≤12岁年龄段MPA-C4 h较A组和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3组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不同年龄段儿童肾移植术后服用不同MPA制剂有不同的暴露率,≤12岁儿童肾移植受者暴露率较 > 12岁儿童有升高的趋势,但主要表现在服用麦考酚钠肠溶片的受者中。因此,监测MPA的暴露水平是必要的,对调整不同剂型药物用量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吴玲玲, 陈继冰, 蒋鹏, 解百宜, 李万里, 杨玉伟, 武桢, 丰丙政, 高宏君
2022, 13(3): 363-37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3
摘要(362) HTML (158) PDF 91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通过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BMSC,对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复方扶芳藤合剂按3 mL/(kg·d)给予大鼠灌胃14 d后取含药血清。将BMSC分为空白对照组、含药血清组、Notch1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组和Notch1 siRNA+含药血清组,检测各组BMSC的增殖率以及Notch1信号通路相关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镜下观察可见第1代BMSC呈长梭形,以平行排列生长为主或呈漩涡状生长。第3代BMSC阳性表达CD90、CD44,而CD45呈阴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和Notch1 siRNA+含药血清组BMSC的增殖率均升高,Notch1 siRNA组BMSC的增殖率下降(均为P < 0.05);与Notch1 siRNA组比较,Notch1 siRNA+含药血清组BMSC的增殖率升高(P <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药血清组Hey1、Delta样配体(DLL)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Notch1 siRNA组和Notch1 siRNA+含药血清组Hey1、DLL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Notch1 siRNA组比较,Notch1 siRNA+含药血清组Hey1、DLL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可促进大鼠BMSC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tch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过继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促进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研究
贾亚男, 周林, 赵阳, 汪京, 陈晴, 王若麟, 郎韧, 贺强, 李先亮
2022, 13(3): 371-37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4
摘要(430) HTML (216) PDF 691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预(AR组,n=6)。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  结果  AR组大鼠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移植肝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紊乱,生存时间7~14 d;tolDC组与耐受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基本正常,最长生存时间超过100 d。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CD11+mDC水平均下降(均为P < 0.05),且CD11+mDC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中pDC水平均升高(均为P < 0.05),同时pDC表面的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IFN-γ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  结论  作为tolDC亚群,mDC和pDC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ABC态度模型的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国航, 侯晓丽, 任敬, 崔倩倩, 王辛哲, 于翔, 孔杨
2022, 13(3): 378-38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5
摘要(392) HTML (129) PDF 78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索认知和情感态度对公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及促进路径。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并以ABC态度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中介效应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认知和情感态度对于公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及提升路径。  结果  在4 565名被调查者中,621名明确表示不愿意在自己去世后捐献器官,701名表示愿意在自己去世后捐献器官,仅259名被调查者已签署器官捐献同意卡。不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器官捐献意愿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调查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81,KMO=0.842,信效度较好。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认知对捐献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39,态度对捐献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5,认知和情感态度均对器官捐献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认知对捐献意愿的影响关系中,态度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035(P < 0.01)。器官捐献知晓度是认知因素的最大影响因子,对捐献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0;社会光荣感是态度因素的最大影响因子,路径系数为0.16。  结论  认知和情感态度均对器官捐献意愿存在正向影响,器官捐献知晓度是认知因素的最大影响因子,社会光荣感是态度因素的最大影响因子。提高公众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和提升公众器官捐献的社会光荣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器官捐献意愿。
肾移植受者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宫晶, 窦晓庆, 丁良成, 孙亚楠, 李景余, 孟庆慧
2022, 13(3): 385-39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6
摘要(291) HTML (163) PDF 737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发生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155例)。分析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选取符合标准的45例肾移植受者进行验证,其中感染组8例,非感染组37例,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肾移植术后1年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1.3%(42例),其中肺炎严重指数(PSI)评级Ⅰ级38例(90%),Ⅲ级1例(2%),Ⅴ级3例(8%)。13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22例发生于术后2~6个月,7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后。细菌感染19例、真菌感染7例、病毒感染10例、混合感染6例。存在吸烟史、糖尿病史、肺部疾病史及白蛋白 < 35 g/L是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肾移植受者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程为logit(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肺部感染)=-1.891+1.063×吸烟史(有=1,无=0)+1.398×糖尿病史(有=1,无=0)+1.732×肺部疾病史(有=1,无=0)+1.269×白蛋白(< 35 g/L=1,≥35 g/L=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灵敏度为0.786,特异度为0.645,约登指数为0.43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间的一致度较好。验证组AUC为0.83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校准度较好。  结论  以吸烟史、糖尿病史、肺部疾病史、白蛋白为预测因子构建的模型可有效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肝移植受者术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姜晓青, 饶伟, 张鹏, 姜英俊, 孔心涓, 解曼
2022, 13(3): 393-39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7
摘要(208) HTML (115) PDF 553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CA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肝移植受者77例,并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体检者231例,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收集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AP的发生情况,将肝移植受者分为CAP组(28例)和非CAP组(49例),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CAP的危险因素。  结果  肝移植受者和体检者结直肠息肉的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3%和34%,CAP的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9%和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移植受者中,除1例因息肉较多未统计外,其余息肉共计65个,部分受者发现多个息肉。5个体积较小者未送病理,有病理结果的共60个,包括炎性息肉25个,CAP 33个(其中8个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个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分化腺癌2个。Cox模型分析提示肝移植受者术后服用环孢素是发生C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肝移植术后CAP发生风险略有增高,服用环孢素是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CA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肝移植受者术后结肠镜检查。
超声造影在儿童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潘宜鹏, 高农, 李威, 徐剑, 任秀昀
2022, 13(3): 399-40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8
摘要(258) HTML (84) PDF 497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儿童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A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肝移植术后HAT发生情况,比较HA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EUS表现。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高度怀疑HAT者17例,CEUS诊断HAT者9例,其中CEUS提示HAT的9例受者均经CT血管造影(CTA)或手术证实诊断。HAT的CEUS表现为肝动脉在动脉期乃至门静脉期在门静脉周围未见显影,4例HAT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CEUS表现为肝内造影剂无灌注。  结论  CEUS在儿童肝移植术后HAT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传统CTA相比优势明显,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综述
劈离式肝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朱明强, 丁佑铭
2022, 13(3): 404-4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3.019
摘要(547) HTML (307) PDF 678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前,临床肝移植存在供肝短缺、等待肝移植患者数量日益增加、缺乏匹配的供者等困难,部分儿童和成人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机会渺茫,同时也限制了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劈离式肝移植应运而生,其将1个供肝供给2例及多例受者移植,有效增加了供肝的利用率,缓解了供肝短缺的矛盾。随着劈离式肝移植技术越发成熟,其存活率可与全肝移植相当,许多移植中心也已将劈离式肝移植作为常规手术方式。本文就劈离式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供受者的选择与匹配、供肝的劈离与重建技术及术后并发症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劈离式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增加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的机会。